站在属于正义者的历史坐标上 ——中国抗战胜利回望 □新华社记者 王玉山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属于胜利者的明亮秋日里,站在属于正义者的历史坐标上,让我们再次回望半个多世纪前那段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烽火岁月。 烽烟——五千年文明古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九月沈阳,秋夜渐凉。晚上10点多钟,大东区北大营社区依然灯火通明,人来车往。 1931年9月18日22时许,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北大营袭击东北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面对不过一万余人的日军,20多万东北军留守部队奉行不抵抗政策。4个多月后,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烽烟起,山河碎!山河破碎,破碎的又岂止是山河!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为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一时间,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九一八’以来,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会适可而止,认为国际上会出面干涉。结果日本步步紧逼,到1935年‘华北事件’后,中国民众已经普遍意识到,除了抵抗无路可走了。”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 烽烟笼罩卢沟晓月的那个夜晚,彻底惊醒了一个民族。 怒吼——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 九月北京,秋高气爽。在丰台区宛平城,83岁的郑福来老人每天晚饭后总习惯到卢沟桥散步遛弯。 世代居住在卢沟桥西桥头的郑福来现在的家,与当年驻守在卢沟桥一带的国民党第29军219团团部仅一路之隔。 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卢沟桥抗战,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生死存亡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一个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全体中国人中形成、觉醒,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是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内心深处带来的最深刻变化。”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中央党校教授郭德宏说。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素来温和、宽容、善良的中华民族,用以血还血的悲壮,投身血战到底的抗争。 血战——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 九月长白,秋叶绚烂。1940年2月23日,年仅35岁的抗联英雄杨靖宇,在敌人的疯狂追杀下,永远倒在长白山下的一棵青松旁。 8年全面抗战,在中国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4万余人,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 浴血而战,血战至死。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怎能忘了与杨靖宇同年牺牲的另一位英雄:张自忠。 1940年,日军分三路进犯襄樊、宜昌。49岁的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身陷重围。5月16日,这位曾指挥部队击溃有“铁军”之称的日军板垣师团的抗日名将,在日军的刺刀下壮烈殉国。 怎能忘了与张自忠同月牺牲的另一位英雄:左权。 1942年5月,日军重兵包围了位于山西辽县的八路军总部,38岁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为掩护部队突围,以身殉国,把年轻的生命永远融入了巍巍太行山。 “将军和士兵并肩赴死,军人和百姓戮力抗敌。正是这种视死如归、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确保了全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说。 砥柱——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民族救亡的大旗 九月陕北,秋阳高照。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厅里,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工作过的窑洞里,参观者总能看到一种不起眼的煤油灯。 一盏盏煤油灯,犹如一座座灯塔,点燃了希望,照亮了中国。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始终高举起民族救亡的大旗。 ——是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了抗战的号角,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队。 从1931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陆续向东北派出大批干部,加入到当地的抗日武装中,并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 ——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最强大武器。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艰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说,“有力地维护了全民族的坚强团结,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领导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对整个抗日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为坚持抗战和夺取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