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云
今年53岁的黄春生脸上总是乐呵呵的。他的儿子黄彦军参加“两后生”技能培训,成了一名装载机驾驶员。黄春生说:“现在,儿子每月工资4500多元,顶全家一年种地的收入。”这是临潭县扶贫办不断强化劳务培训,推进全县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临潭县扶贫办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务培训作为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的有效手段和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依托整乡、整村推进项目,组织实施普通劳务技能培训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1.678万人(次),共输转劳务人员2.81万人(次),创收3.372亿元。通过各类技术培训,广大农民掌握了致富本领,促进了经济发展。 按照省扶贫办《贫困户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计划试点办法》规定,临潭县及时转发《试点办法》。委托青岛颐荣职业技术学校、青岛临港职业技术学校、甘南藏综专、甘南师范、甘南卫校、甘肃秦陇技工学校和县职中,完成了2579人“两后生”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任务。通过培训,80%以上的学员能够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其中,装挖机、汽车维修2个专业实现100%的转移就业,人均月工资在3500元以上,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同时,为满足扶贫对象眼前就业和长远发展需求,实施“雨露计划”项目,扶持农村贫困家庭中高职学生7400人,提高了扶贫对象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做好“两后生”培训的同时,对短期技能培训也长抓不懈。县扶贫办会同县劳务办在冶力关、王旗等乡镇举办缝纫培训班10期,培训外出务工人员500多人;举办赴疆拾棉培训班3期,培训800多人。培训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次),提升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发展意识,为全县旅游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俗话说:“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临潭县举办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培训班,邀请县农牧局、农技站、科协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期,培训6000余人(次)。 走出去,外面的天空更广阔。劳务培训输转工作的实践让洮州人走出深山的步伐越加坚实,越加豪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