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成芳 通讯员 后焕文
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是我州的一产首位产业,也是对农牧民增收贡献大的支柱产业。自肉牛肉羊产业项目实施以来,我州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畜牧业防灾能力大幅提升,畜群畜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连年丰收,农牧民持续增收,有力推动了我州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州农牧业总产值实现8.53亿元,其中农牧业增加值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畜牧业增加值5.3亿元,增长4.64%;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 加快牲畜改良 努力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 碌曲、玛曲、夏河、合作、卓尼5县市依托项目实施,以专业合作社为基本单元,通过培训技术人员、充实器械、配备种畜、完善制度等措施,狠抓牲畜品种改良工作,增加养殖经济效益。提高舍饲养殖水平,充分利用发改、畜牧、扶贫等资金,鼓励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调引优良基础母羊,加快发展舍饲养殖。加大农牧民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增强农牧民的安全意识、良种意识和科学养殖意识。2013年,肉牛肉羊产业项目中共引进优质种公牛162头、适龄母畜822头。 强化科技服务 促进肉羊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从州县乡三级农牧业科技服务单位抽调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建立科技服务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人员进村入户、驻场包棚开展科技服务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工作,及时向养殖户提供畜牧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管理等先进技术和畜产品市场供给、价格信息。抓好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牧村能人、贩运大户和中介组织从事、参与、搞活畜产品流通经纪业务,建设一支以农牧民为主体的农牧村流通经纪人队伍。建设活畜交易市场,坚持以区域性畜产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骨架、集贸市场为分支的建设原则,建立运行规范、交易活跃的活畜批发零售交易市场,为农牧户生产活畜及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创造条件,提高农牧民牧业收入水平。 改善基础设施 切实提高畜牧业养殖效益 我州以养殖集中区和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及发展规模养殖户为主,加快暖棚、储草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牦牛藏羊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实现水、电、路畅通,实现标准化生产集中连片,经营规模适度,切实发挥示范效应,提高了畜牧业抵御雪灾的能力。2013年,肉牛肉羊产业项目共修建暖棚30920平方米,储草棚3840平方米,兽医室及隔离观察室1100平方米,青贮窖540平方米,养殖小区硬化道路3.85公里。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州死损各类牲畜近13万头只,同比减少7.21万头只,下降35%。 主攻基础免疫 着力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 牢固树立“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的意识,加强县、乡、村三级防疫服务体系建设,增加防疫经费,全面提高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养殖户严格实行“门禁”制度和定期消毒制度,防止输入性疫病传入,确保养殖安全。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畜牧法》,认真执行产地、运输、屠宰检疫制度,依法取缔违法经营户和养殖户,全面规范养殖与经营行为,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严禁从疫区购买牛羊,对病牛羊及外来牛羊及时诊断、检疫、消毒,使养殖牧户对牲畜的常见病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简单的治疗技能。上半年,免疫共注射各类动物406.23万头(只、羽),平均免疫密度达99%以上。全州连续8年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农牧民群众稳步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施标准化生产 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严格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截至目前,全州已累计建成专业合作社带动经营规模养殖场(小区)191个,规模化养殖已逐步成为我州转变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流。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把推广畜牧业标准化与生产示范结合起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州有部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8个,向省上推荐创建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4个,目前正在准备省级验收。 严格项目管理 保障项目全面顺利实施 健全组织机构,各县市成立草食畜牧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与项目相关的日常工作;项目实施由农牧(畜牧兽医)局负责,实行统一管理,保证建设技术到位、负责到人、人员到位;各乡镇政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积极组织动员基层干部和牧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竣工验收制度,建设任务完成后,专业户挂牌经营,并自觉接受上级部门及有关单位的检查、指导;实行资金专户管理,落实“一支笔”审批制度,实行建设资金报帐制和建设集资审计制,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做到专款专用;实行建设工程预、决算制度,对建设任务、施工进度,资金预算、决算进行系统管理,由专人负责;领导小组根据承担的建设任务和资金计划,对资金应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年终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