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9月24日 >>03版:三版


迭山横雪措美峰
——徒步穿越措美峰游记(二)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9月2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高山、峡谷,而后又是高山、峡谷……
  脚踩在被风化后的碎石上,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费劲,好在途中偶尔有溪流和小瀑作伴,旅程也显得不那么孤单。
  峰回路转,在一个垭口,终于出现一个最佳摄影平台,大家兴奋地叫喊着,疯狂地拍摄,只可惜光线太强,只能留作资料图片。
  翻过垭口,是一条缓上坡的石山峡谷,走着走着,前方被一扇石山屏风挡住,只能折绕过去再往上攀爬。
  行走间,记不清走过多少步路,歇了多少回脚,喝了多少次泉水,擦了多少次汗,道路的艰险让人产生了折返的念头,好在还有队友们的相互鼓励,好风景永远属于最勇敢的人,好风景在路上,坚持就是胜利。看眼前四位向导在帮我们背负着沉重的设备之余,神态显得悠然自得;思过往红军长征途经迭山的艰苦,草鞋与专业登山鞋,衣衫褴褛,饥寒交迫与衣食无忧,牦牛驮队的专业服务,相比之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登山靠的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坚定的毅力。
  艰难地绕过这座石山,来到一个小山坳,中间是高山草甸,两侧悬崖绝壁巍然屹立,仿佛一双饱经风霜的手中间捧着的珍宝。抬头仰望,隐约能看见通往山顶的蜿蜒小路,抬头仰头的角度能让头顶的帽子掉落。
  向导说,到了山顶尽量不要大喊大叫,那样会招来雨水。老百姓千百年来总结的经验,自是实践出的真知。走到半山腰,终于看到穿越山顶的石洞,队友们禁不住吼叫了起来,也许是巧遇,雨就真的来了,连雨伞雨衣都来不及取,我们就被浇成了落汤鸡,相机和镜头只能往怀里揣。为了防止意外发生,队伍被迅速聚拢,好在是阵雨,走走躲躲,却也对赶路没有太大的影响。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在迭山措美峰,我们见证了迭山儿女如何用坚韧的毅力,征服迭山的险峻,硬是在悬崖峭壁上打通一条连接牧场与家的天堑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爬坡的艰难,总算到达了海拔4050米的洞口。近看这个山洞,是人工凿开的,直径约3米,长度约10米。洞口是个招风的地方,大风嗖嗖地直往里灌。听向导介绍,打这个洞所用的机械设备都是从山脚拆卸成散件后驮运上来的,没有打洞之前,去山背后的牧场最少要绕着多走三天的路。
  摄影家们生怕措施了这满目的美景,顾不上休息,便迫不及待地端起相机,拍摄山背的风景。只见千里迭山山势雄伟,连绵起伏,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山谷间万木葱茏,显得清逸秀丽。拔地而起的山峦像含羞待嫁的少女,用云雾遮住了自己最美丽的容颜。
  本想过了山洞,下坡就会平缓一点,没想到下坡路更是异常陡峭,脚下铺满了风化的碎石,为了防止山石滑落,保证人员安全,我们让驮队先行,人跟在后面。山谷深不见底,视线被形态各异的巨石挡住。向导告诉我们,走这条路千万不敢在途中休息,山上的石块随时都有滑落的可能,多呆一分钟,便会有一分钟的危险。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
  虽然时至八月,但路上依然能碰见一寸多厚的积雪,路边悬崖下不时发现几把铁锹,这是牧人留给过往行人修路用的。怕山石滑落,我们急行三个半小时,走得腿肚打颤,再往下是一片杜鹃林和灌木林,穿过后来到一片荒凉的沙石滩。
  宽约20米的沙石滩横亘在我们面前,看来是从山沟冲刷下来的泥石流的印记。沙石滩很平缓,很开阔,顺沟往下走,滩面上长出许多柳树,在日复一日的雨水的冲刷下,有的树根也已裸露出来。
  时间已接近下午五点了,牦牛驮队成员先行一步去安营扎寨,队员之间的交流也回到的最原始的“基本靠吼”的方式。身体和心理受到严峻考验之后的队员,疲惫不堪,躺在沙石上,静静呼吸着无人区的新鲜空气。
  约摸过了一个小时,队员们陆续地跟了上来。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感慨。张润国告诉我们,他走过藏北高原、罗布泊等好多国内外知名穿越景点,这一次在徒步穿越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迭山的高大和穿越的艰辛。
  美美地修整一番后,继续往前赶路,经过约两小时的行程,终于在宁玛草坪跟牦牛驮队会合,宿营地海拔3200米。
  总结第一天的行程,徒步穿越约35公里,对体力和毅力是最大的考验,上不完的山,下不完的山,上上下下的行进中也感受到了迭山横峰侧岭、起伏重叠的秀美景色。
  驮队成员已经准备好了方便面、腊肉面条和茶水,因为夜幕降临,加上细雨绵绵,我们在匆忙的搭建帐篷和夜餐中结束了全天的活动。

  □杨振军
  挤牦牛奶(后俊摄)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