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9月24日 >>03版:三版


乌衣巷口说金陵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9月2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在古城南京众多的风景名胜中,乌衣巷是最古老而著名的巷名,也是我最钟情的千年古巷了。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
  初秋我再次来到了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随着摩肩接踵的人群走了三五分钟,便来到了夫子庙前的文德桥,走上石桥,抬眼望去,“乌衣巷”三个大字便出现在眼前。于是,放慢节奏,缓缓走下石桥步入其中。置身小巷之内,顿时感觉与秦淮夜市的喧嚣疏远了,偶尔出现几位想一窥究竟的游客,但在被告知需要购票后,也旋即转身离开了。我为如此清静的环境而欣喜。
  如果说秦淮河是哺育南京的母亲河,那乌衣巷就是秦淮繁华的发源地。当年世居于此的王、谢两大家族,不但在东晋政权的创建巩固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在历史剧变中延续了中华文化的正统,更在其后创造了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古代中国南部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可以说,没有王、谢所代表的士族时代,就没有其后延续至今的“天下财赋大半出于东南”之经济格局的形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看着站在王谢古居二楼窗台旁,打量着巷子外那满目繁华的妻子,我连忙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古今交汇的一刻。同时也不禁想起了刘禹锡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终究还是被历史长河中更合乎人心的科举制度以及平民社会所取代,这条曾经烜赫一时的街巷也无奈地寥落了下来。但无论是王导在新亭的慷慨激昂,还是谢安谈笑间扫灭前秦百万大军的举重若轻;无论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泼墨挥毫时的写意潇洒,还是谢灵运自称才高八斗时的豪放不羁……这一曲曲魏晋风度的绝唱,恰似一条条涓涓细流,终于汇聚成了秦淮河流淌至今的文采风流。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乌衣巷之后,我们回到游人如织的秦淮河边,望着高高耸立着的那座彰显着这城市骄傲与荣耀的“天下文枢”牌坊,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下午在南京先锋书店中见到的、正认真把玩着南京文化纪念品的孩子们的专注眼神,浮现出聆听偶像作家侃侃而谈的粉丝们的崇拜表情,浮现出身着婚纱礼服、手拿文艺书籍望向摄影师镜头的新人们幸福满足的笑脸。更回忆起前一个雨夜中,我们在拐弯抹角的街巷里寻找预定的旅店正毫无头绪时、一位位主动停下脚步耐心为我们指点迷津的南京市民。这就是对文化充满热情与喜爱的金陵人。而这份代代相传的崇文之情,更滋养出了当代南京人知书达理、热情好客的翩翩风度。
  金陵,它以文人荟萃、文采斐然著称于世,一如秦淮之灵动;它虽尝尽苦难,却一次次顽强重生、进而重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一如秦淮之生机勃勃。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