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许慎《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法,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法”字人人会写,但“法”字为何这样写?古汉语中的“法”字怎么写?我想有许多人尚不知晓。对外行人来说,掌握那些具体实在的法条已属不易,更何况了解这些问题,但对法律人而言,我们不仅需要掌握法条和法的理论,也需要了解法的历史文化,这样才能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法”字的写法既是法律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内容。记得初入法学专业时,法理学教科书就是从汉语中“法”的古体字入手来阐述法的概念,为我们打开法律之门,引导我们进入法的世界。 “法”字是会意字,从“氵(水)”从“去”。古汉语中,“法”写作“灋”,由“氵”、“廌”、“去”三个部分组成。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灋”字:“廌,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之不直者,去之,从去。”王安石在《字说》一书中对“灋”字亦有类似的描述:“之字从水从廌从去。从水,则水之为物,因地而为曲直,因器而为方圆,其变无常,而常可以平。从廌,则廌之为物,去不直者。从去,则将以有所取也。”根据这些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解读“灋”字。 首先,灋者刑也。刑是惩罚的象征,“刑”字也是会意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刑,罚罪也。从井,从刀。”“刀”代表刑罚,只有国家才拥有合法行刑权,所以“刀”体现公权力,代表国家管理。对“井”的含义,有人说是戴在犯人头上的木枷,有人说是像井田一样整齐划一。我想,木枷旁立刀,不管是在看管犯人,还是准备行刑,都象征着惩罚、惩戒,而刀旁或者说刀下的整齐划一,表明法有“齐天下之动”的管理功能和统治作用。因此,无论“井”字含义为哪一种,“刑”字都体现了通过刑罚来惩罚犯罪、管理国家,从而使国家整齐划一、规范有序的意思。所以,“法者刑也”说明法能够规制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让社会变得规范稳定,也说明了历史上法就是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 其次,“灋”字从“氵”。“氵”指的是什么,学界对此有争议。有的认为水是神明裁断的一种象征,类似于古代国外的圣河审判,将待决疑犯投入水中,沉为有罪,浮为无罪;有的认为水是刑罚的象征,意味着将犯人赶出河界,清除出己方部落,是类似流放的惩罚。我认为,从法作为一种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将“氵”解释为“法者平之如水”是恰当的,能够体现法的制度价值。法是人制定并执行的,好比一碗水,无论端在手上还是放在桌上,都要端平、放平,水才不会流出。公平正义观念古来有之,法者平之如水是传统文化的内在之意,是本心之中关于善的本能表达,也代表了古人希望实现公平正义的朴素愿景。 再次,“灋 ”者从“廌”从“去”。廌是传说中一种能够明辨是非的神兽,又称獬豸,因头有独角,也称作独角兽。相传春秋时,齐庄公对臣子壬里国和中里缴的纠纷难以裁决,请獬豸断案。壬里国读完诉状,獬豸没有表示;中里缴尚未读完诉状,即被獬豸用角顶翻。于是,齐庄公判定壬里国胜诉,此即“去不直者”。古文中,“厶”写作“凵”,为器皿之意,“去”即有盖子的皿,皿盖上盖子就可放在一边,引申出除、弃之意。廌象征着“去不直者”的公正神明,作为司法的图腾,历史上监察司法官员的补服上绣有廌的图案,至今与法相关的一些事物仍然以廌为标志或装饰,如厦大法学院的院徽图案就由廌及天平等物组成。 汉代开始,“廌”字逐渐简化,最终被“法”字取代。“法”字象征皿中加水,自然也需要将皿端平,故也蕴含公平之意。从字的写法中,我们了解法的文化,认识法的真义。历史中,虽然“法”字的写法趋于简化精炼,但有关法的内涵和外延却在千百年来不断得到深化拓展,今天的法律不仅关注形式公平也关注实质公平,不仅关注实体正义也关注程序正义。这些变化让我们相信,法在不断的完善中,将能够像其字里所包含的意思那样,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