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西安城,往东行四十余里,来到狄寨乡和炮里乡,这里便是著名的白鹿原。白鹿原,古名“首阳山”、“万寿山”、“长寿山”。由于灞水流经原下,白鹿原又在霸陵之南,故白鹿原又称“霸上”、“霸头”。史载:“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原上,以是得名。”《关中胜迹图志》载:“白鹿原在咸宁东,东接蓝田县界。尽东西十五里,南接终南,北至灞川。尽南北四十里。”《雍录》亦载:“南山之麓,灞水行于原上,至于霸陵。此皆原也,亦谓之霸上。” 白鹿原,原高坡陡,居高临下,依山傍水,地势雄伟,灞、浐二水绕流两侧,原上平坦开阔,是长安城东的天然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大军越秦岭、破峣关、出蓝田,就驻军在白鹿原上。当时,秦王朝已土崩瓦解。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用丝带系着项颈,封了皇帝的印玺符节,在灞水边的枳道上向刘邦投降。刘邦从霸上进入咸阳后,迷恋宫室嫔妃之美,想久居咸阳。这时大将樊哙劝道:“大王,你想取得天下,还是想当个富家佬?你要知道,这里的奢华之物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啊。希望你赶快退兵霸上,决不要留在这里。”这时,张良也劝说:“现在才到关中,就安于享乐,这无异于助纣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你能听樊哙的忠告。”刘邦听从了樊、张二人的劝告,“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接着同年11月,刘邦在白鹿原上召集各县豪杰及地方贤达开会,这就是著名的白鹿原会议。会上,刘邦采取了休养生息、安定人心、废除苛税酷刑的政策,宣布了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此后,秦人纷纷拥护刘邦,为刘邦日后占领关中,创建西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汉景帝三年,大将军周亚夫领大军从白鹿原出发,去河南荥阳平定七国叛乱。东晋永和十一年,桓温领大军与苻坚在白鹿原进行决战。义熙十四年,夏国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攻陷长安,在白鹿原上筑坛拜天,自称皇帝。 白鹿原风光旖旎,在西安建都的历代王朝,都将白鹿原视为是风水龙脉和郊游狩猎的皇家园林。据史料记载,周平王、秦始皇、汉武帝、唐高祖、唐高宗等数十位帝王都在白鹿原巡游狩猎,休闲养生。秦汉时期,白鹿原地处京畿,为“上林苑”一部分。另外,白鹿原还长眠着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的嫔妃薄姬(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太后),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姬(汉景帝刘启的生母窦太后)等,实属一块风水宝地。 白鹿原文化积淀深厚,唐时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杜牧等近40人均在白鹿原留下足迹和诗篇。其中以白居易《城东闲游》最脍炙人口:“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明代陕西提学副使敖英曾作《鹿原秋霁》诗曰:“雨过梧桐夜气清,隔林双鸟说秋晴,云收秦岭撑重碧,风动荞花弄月明;白鹿何年呈上瑞,丰原长岁获两成;菊英满泛新醅绿,对酌斜阳颂太平。”将金秋时节白鹿原的丰饶景象描写的淋漓尽致。进入二十世纪,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凭借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将白鹿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推向了世人,也将白鹿原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白鹿原,从此声名日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