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10月20日 >>03版:三版


小巷散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10月2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严克江

  这是一条从城东直通向城西的小巷子。小巷显得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外地来的客人倘若在这座城里逗留几天是断然不能知道还有这小巷的存在。小巷里没有像戴望舒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小巷土气之极,却也热闹之极。小巷里的人全是乡下人的模样,小巷里叫卖的东西全是乡下常见的土产品,那一波盖过一波的叫卖声,全是乡下人的口音。在城市狠刮文明风的今天,城市的面貌全是整过容的:光鲜亮丽,鲜花、霓虹彩灯、动感音乐、流行服饰……小巷俨然是被城市遗弃的婴儿。
  和朋友经过小巷,朋友说:“不知道怎么,我却对这小巷子生出一点欢喜来,它是那么接地气,我似乎能想到我的童年。”
  乡里人进城做生意,他们不能够奢望能在豪华商贸城里租一间宽敞明亮的门面。他们只选这条小巷子,把自家产的辣椒、韭菜、核桃、黄杏、豆豉、洋芋从家里挑着来,在城里卖。他们一年四季把这当成了自己的营生:在桃花盛开的三月春天里,他把桃枝儿用小刀修成棒槌来卖给城里的孩子辟邪。在四月里用柳藤儿抽茎,做成柳笛儿卖给城里的孩子吹着玩;在夏天里担来自家菜地里种的菜蔬,卖给城里人尝个鲜;在秋天里拉来了沉甸甸的水果和玉米棒子,水果上还带着农村的露珠和白雾,大老远就飘着丝丝水果的清香;冬天里,甜杏核、瓜籽、花生就在小巷子里摆成一条长河……
  小巷自有小巷的特色,这是其他任何一条街市去无法比拟的。小巷保留了乡里人那古朴的特质。修自行车的、修鞋子的、榨油的、磨面的、收破烂的、卖编筐笼的、磨刀磨子的、卖梨木案板的……一应俱全。于是,乡里人爱来,家里司空见惯的东西拿到这个能换到钱,家里没有见过的东西到这儿能卖到,最最重要的是,到这个能看到比乡里多十倍的人。在乡里人认为,这么多人就是世面,他们一般会说:“去城里看看世面”,其实是想看看人面!
  当然,乡里人有时候还会把家里喂养的鸡、猪、牛、羊、马、驴拉到这巷子里来交易,这是这座城市所能允许的。眼看着一头欢蹦乱跳的小猪崽子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能扯条子长大,长得溜圆,一筐筐野草和几袋糠麸就能把一头小猪崽养大,能卖到千八百块的好价钱,在这他们理解,这是最神奇不过的事情了。他们就变得无比聪明起来,和城里的城管、工商等部门玩起了捉迷藏来,他们准确算计城管、工商出来清查巷子的时间,在时间差里找机会交易。乡里人没有过多的文化,但认钱和数数的本领不比城里人差,关键时候,他们在谈价钱的时间两个人把手伸进衣襟下面捏码子,五个手指的灵活变换,大大小小的数字都如履薄冰般清晰明了。
  近日偶过这条巷子,看见巷子发生了不少变化:巷子里的人少了,好几个铺面门关着,好多的地摊位空着,好几面墙上用排刷刷有大红的“拆”字。小巷里的人们面露难色,就连那往日里那片扯来嗓子嘹亮的叫卖也沉闷了许多。此时,我的喉咙里仿若卡了什么东西,哽咽着发不出声来。小巷子里有一道风掠过,我的衣襟飘飘,整个人感觉似乎少了那么一点点本来就有的地气。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