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云
蓝天、白云、湖泊、绿地、飞鸟……组成了优美的尕海湿地风景画。 “咔咔咔”,游客频频按下快门,捕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彩瞬间……在候鸟迁徙的季节,走进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到处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成群的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水草间穿行。 问“湖”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便是我州多年来大力保护、改造和建设湿地的成绩。 近年来,我州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出发,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先后在黄河首曲、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和中欧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通过修建引水渠、拦水坝,实施围栏封育、铺垫草皮、补播改良、招鹰灭鼠等,有效遏制了湿地退化,保护了湿地资源。 湿地周边群众与湿地间的关系密切,他们的行为将直接影响湿地资源的存在。“爱护湿地就是爱护人类的未来”,湿地破坏与退化造成的环境功能丧失和生态问题触目惊心,教训和损失唤起了草原儿女的深刻反省,也换来了果敢的行动。为了使湿地得到长期有效的管护,每年的“世界湿地日”和“爱鸟周”期间,州上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各县市也积极响应,向群众宣传湿地效益、功能、价值以及湿地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影响等,摸索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周边群众与湿地融洽相处。“十二五”以来,全州各级林业部门共举办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活动40次,展出宣传展板40场(次),设置咨询台12处、咨询人数达1万余人(次),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6万余份、宣传画册1.2万册,出动宣传车150辆(次),悬挂横幅40条,直接受教育群众13万人(次)。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树立了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新观念,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风气。 蓝天碧水,鸟儿啁啾,空气清新,是每个草原儿女梦寐以求的优美环境,为了实现这个“甘南梦”,甘南人保护生态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当牧民们惊奇地发现草场的植被逐渐长高时,也明显感受到风沙天越来越少了。 为了让“地球之肾”——湿地重现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我州先后成立尕海则岔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黄河首曲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大《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积极开展湿地及野生动植物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湿地及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极大地保护了自然资源。通过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黑颈鹤、黑鹳等珍稀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新发现的湿地野生动物种类不断增多,群众参与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积极性逐渐提高,林业部门和群众共同抢救保护野生动物的现象频频出现。 深秋,漫步黄河首曲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老人们的欢声笑语,孩子们的玩笑嬉戏,无不表诉着人们对玛曲境内黄河优美环境的赞许和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肯定。 “老伴儿,你看,如今,黄河岸边的草多长,多茂。” “妈妈,你听,清脆的鸟鸣多婉转、多悠扬,生态好了,鸟儿都来这儿安家了。” 漫漫甘南湿地保护之路,一路走来,凝聚了各级党委、政府和73万草原儿女保护湿地之美的心血。 近年来,我州在黄河首曲、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实施了“GEF”、“ECBP”项目和黄河首曲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设工程项目。黄河首曲自然保护区投资788万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投资1455万元,目前各项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在黄河首曲、尕海则岔保护区还实施了中欧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通过围栏封育、铺垫草皮、补播改良和招鹰灭鼠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增强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争取下,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区与建设规划》,规划包含了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资源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项目,为争取加大甘南湿地保护建设提供了项目支撑依据。州、县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区人员多次参加了由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组织的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知识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湿地保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不断加强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全州湿地退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显著改善。 如今,放眼望去,甘南州湿地保护区绿草如茵,水草丰茂,群鸟飞翔,一片生机勃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