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乌纱帽,露滴紫绮裘。白云入我望,逸兴何悠悠。”提到乌纱帽,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吃皇粮的官员。乌纱帽等同于官职,怕丢了乌纱帽就是怕被撤职。不过,正如明黄色开始不是皇帝独享一样,乌纱帽起初并不是官员特有官服,而是起源于民间。 老百姓戴纱帽就像披蓑衣一样,除了美观外主要是物有实用,民间戴纱帽主要是为了挡风、遮阳。纱帽戴的最多的不是乌色而是白色,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是升级版的斗笠。 东晋成帝时,在京城宫中做事的人,喜欢戴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因为这些人接近天子,与权利挨得很近,常常仗势欺人,卡拿揩要。所以慢慢地,老百姓一见到戴乌纱帽的人便会喊“死当差的”。此时,戴乌纱帽的人并不是正式官员,到了隋朝,文官开始佩戴乌纱帽,以乌纱帽上的纹饰区分官职大小、地位尊卑。到了北宋时期,乌纱帽两边多出两个“翅膀”。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下面的百官交头接耳,弄出两个翅膀来,谁扭身子晃脑袋,两个翅膀就到处乱颤。在普通人眼里,那两个翅膀很好看,翅膀代表飞翔与自由,“让我飞得更高”可不是百官的想法。在赵匡胤眼里,那两个翅膀就是马脖子上的铃铛,一走就叮当乱响,提醒“主人”要注意其行踪。 乌纱帽正式成为官服的一种始于明朝,当时明文规定官员上朝要戴乌纱帽。可惜的是老朱家的后人不争气,一茬不如不一茬,明思宗朱由检吊死在煤山歪脖树上,乌纱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酷似斗笠的满清花翎圆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