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11月12日 >>03版:三版


快时代,慢生活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11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风吹乌纱帽,露滴紫绮裘。白云入我望,逸兴何悠悠。”提到乌纱帽,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吃皇粮的官员。乌纱帽等同于官职,怕丢了乌纱帽就是怕被撤职。不过,正如明黄色开始不是皇帝独享一样,乌纱帽起初并不是官员特有官服,而是起源于民间。
  老百姓戴纱帽就像披蓑衣一样,除了美观外主要是物有实用,民间戴纱帽主要是为了挡风、遮阳。纱帽戴的最多的不是乌色而是白色,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是升级版的斗笠。
  东晋成帝时,在京城宫中做事的人,喜欢戴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因为这些人接近天子,与权利挨得很近,常常仗势欺人,卡拿揩要。所以慢慢地,老百姓一见到戴乌纱帽的人便会喊“死当差的”。此时,戴乌纱帽的人并不是正式官员,到了隋朝,文官开始佩戴乌纱帽,以乌纱帽上的纹饰区分官职大小、地位尊卑。到了北宋时期,乌纱帽两边多出两个“翅膀”。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下面的百官交头接耳,弄出两个翅膀来,谁扭身子晃脑袋,两个翅膀就到处乱颤。在普通人眼里,那两个翅膀很好看,翅膀代表飞翔与自由,“让我飞得更高”可不是百官的想法。在赵匡胤眼里,那两个翅膀就是马脖子上的铃铛,一走就叮当乱响,提醒“主人”要注意其行踪。
  乌纱帽正式成为官服的一种始于明朝,当时明文规定官员上朝要戴乌纱帽。可惜的是老朱家的后人不争气,一茬不如不一茬,明思宗朱由检吊死在煤山歪脖树上,乌纱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酷似斗笠的满清花翎圆帽。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于是快速读物、快速食品应运而生,这些没有任何营养的精神和物质食品,只能满足我们的求快心理,却给不了我们所需要的营养和健康。
  我们总是找借口说自己太忙,忙得不能好好吃一餐有营养的饭菜,忙得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甚至有人过劳而死的新闻已经不再新鲜。其实,生活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等到我们一路追赶,满足了自己一个个欲望时,会发现我们都是在失去,失去了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本该美好的记忆,已然一片苍白。
  生活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面对竞争的压力,我们需要时时学会减压。古人在这方面的观念就比我们健康多了。比如陶渊明因不满乌烟瘴气的官场,便辞官归隐。在田园中,他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丰富,获得了一份快乐与超脱。这种境界在那个年代明争暗斗、你死我活的官场是无法达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做隐士,而是要学习古人那种淡泊宁静、怡然自得的生活追求。
  如今,“慢”的理念已经渗入到欧美社会的各个角落。时间研究员、时间经理、抗紧张培训班等以前闻所未闻的名词已经不再少见。据报道,在美国,甚至出现了一个“放慢时间协会”,在全球拥有700多个“盟友”。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手拿码表、观察路人,如果发现有人不到半分钟就走了50米以上,他们就会上前给予“劝导”。
  慢生活是一种丰富的精神体验,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当我们慢下来的时候,我们才更容易看清楚自己的方向,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
  在很多时候,“快”只会让我们手忙脚乱、头昏脑胀。我们越是急于实现目标就越理不清头绪,一塌糊涂,所以说“欲速则不达”。只有冷静下来,从容思考,才会事半功倍。因此,“慢”有时比“快”更能让我们接近成功,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真义。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