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力
卓尼县尼巴村与江车村互为邻里,却因争夺草场,恩怨纠纷持续了60年,先后共导致22人死亡、86人受伤。 2013年以来,以时任州委副书记俞成辉为组长的工作组介入调解“尼江”问题,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两村扎实开展群众工作,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两村之间的积怨开始化解,人心思定共谋发展的曙光初步显现。 60年的恩怨是如何开始化解的?回顾艰苦卓绝的“尼江”问题调解工作,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启示一:坚持了群众路线这个大法宝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和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片刻不能割裂。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 工作组介入“尼江”工作后,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熟练运用群众工作法,积极主动深入群众做工作,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动员群众,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村民信任,这是事件得以初步化解的根本所在。 做群众工作,贵在情真。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群众感情伤不得,干群关系僵不得,否则我们的一切事业就无从谈起。工作组提出“用联系群众的方式介入‘尼江’问题、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分析‘尼江’问题、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尼江群众、用加快发展的手段推动尼江工作”的总体思路,戒掉官腔、放下架子、放低姿态、摆正位置,将心比心,与群众心意相通;换位思考,和群众同频共振。经过艰苦努力,逐步打开了两村群众的心结,为化解矛盾纠纷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做群众工作,贵在践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信守承诺,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取信于民,是党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只有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协调化解“尼江”问题的过程中,工作组做到了“言有信,行必果”。对能够马上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对暂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去解决、对不合理的诉求依法依策向群众作出解释。不弄虚作假,不开空头支票;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工作组郑重承诺:不解决两村“因贫生乱”的问题绝不放手,不把两村群众带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轨道绝不罢休。为了践行这一承诺,工作组组长俞成辉先后30多次深入尼江地区,跑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村村户户,主动与两村群众面对面联系对接、心交心深入沟通,千方百计消除群众思想上的顾虑、化解群众心理上的困惑、抚平群众感情上的伤痕,想方设法加深干群之间的感情、增进党群之间的信任、拉近两村之间的距离、夯实解决问题的基础。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经过认真兑现承诺,最终以诚挚情感换来了群众的真心拥护,从而使两村与党委政府之间由“背靠背对着干”转向了“面对面谈共识”。 启示二:坚持了团结发展这个大方向 团结稳定是大局,推动发展是根本。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更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 以俞成辉为组长的“尼江”问题工作组,一方面通过深入扎实的思想工作,使两村群众普遍放弃了仇恨情绪,让他们回到了“盼团结、思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是事件得以缓解的重要内动力。另一方面,工作组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以敢于反复碰钉子的勇气,以不解决问题誓不回还的决心,最终找到了“尼江”问题的症结和根源,形成了对“尼江”问题的基本判断:“尼江”问题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问题。 推动化解矛盾纠纷,尤其是积久复杂的矛盾纠纷,最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彻底解决问题,保证不反复、不反弹,就要准确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最后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为什么“尼江”草山纠纷持续了60年?原因在于制约群众发展的瓶颈问题没有解决。争夺草山就是在争夺牧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争夺生产资料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把这个最根本的原因搞清楚了,才能“跳出草山看尼江,跳出尼江谋发展”。工作组全力以赴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结合实际研究推出新的惠民政策,引导群众拓宽思路,发展多种产业,以期早日脱贫致富。省委对解决“尼江”问题的重视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项目覆盖面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为彻底解决“尼江”问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最近,省上相关部门将陆续进驻尼江两村,开展实地考察和项目前期工作。只有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群众才能有条件、有财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群众参与到伟大建设的热潮中来,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发展。 启示三:坚持了依法办事这个大道理 实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核心。这个根本利益如何实现?关键要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努力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既突出了法治的核心价值,也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受到侵害的权利依法得到保护和救济,使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受到制裁和惩罚,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法治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法制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只有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发展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才能为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解决积久的棘手问题,动之以情是方法,依法依策是底线。“尼江”问题工作组在获得两村群众接纳和认可的同时,入门户,上炕头,给群众讲解宪法、刑法、土地法、草原法,让群众明白国家的法律是怎样规定的,哪些诉求是合理的,哪些诉求是于法无据的。通过工作组耐心细致的普法工作,两村群众终于明白,天下没有法外之地,也不存在法外之人。高举法律旗帜,坚守法律底线,扎实推进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依法治理,把法治思想、法治思维、法治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为尼江地区的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树立法治权威,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彻底化解矛盾纠纷。 启示四:坚持了建设组织这个大堡垒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一方面,农牧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困难和愿望,要通过基层党组织反映上来;另一方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农牧村基层党组织贯彻下去,变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没有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党的战斗力就是空的。 在推动化解“尼江”草山纠纷的过程中,工作组高度重视村“两委”班子建设。通过村“两委”班子换届,把优秀人才选进村级班子,使两村组织更加坚强、基础更加牢固,确保了党的各项政策落地实施,这是化解矛盾的重要保证。这些既是重要原因,也是基本经验。党员干部要着眼于提高做群众工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引导,增强村“两委”班子敢于担当的底气、直面矛盾的勇气和有效应对复杂问题的正气,切实发挥好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堡垒”作用,使两村组织更加坚强、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州县乡党委政府要注重通过项目资金投入,帮助“两委”班子立信,通过依法打击犯罪,帮助“两委”班子立威,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党委政府的先锋队和群众心目中的“领头羊”。要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扩大村“两委”班子的权限,使村干部说话办事更有分量。 现在,“尼江”工作开始由“破冰融冰”向“春暖花开”转变,这是“尼江”工作的根本性推进,为打破两村长达60多年水火不容、老死不相往来的历史僵局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我们相信,在省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工作组的努力下,坚持团结发展这个大方向,尼江两村由“历史积怨村、矛盾纠纷村、打架斗殴村、贫穷落后村”向“团结稳定村、文明富裕村、坚强堡垒村、先进模范村”转变的步伐,一定会越来越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