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群众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推动化解“尼江”草山纠纷的过程中,我州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动员群众,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最近,省州有关部门陆续深入尼江调研,帮助群众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建设及扶贫发展规划。现在,尼江两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团结发展的喜人局面。“尼江”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由调解为主转向了以发展为主,工作有了新的开端。本报记者走进尼江,感知这种变化,记录这种变化,给读者讲述尼江两村团结发展的故事。
◇记者 苏琳喜 杨晓飞
初冬的车巴沟,寂静、寥廓。山上白雪皑皑,山腰层林尽染,山下炊烟袅袅。闲下来的人们,在柴垛旁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家常……置身尼巴河边,一片宁静、祥和、安谧。 但谁会想到,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悲剧,带来了多少伤痛,流下了多少眼泪。 “一条尼巴河,上下两村住,为了争草场,亲戚来反目。”这四句话道出了尼江两村一衣带水的手足情深,也道破了两村群众深厚积怨的症结。自1958年以来,这两个行政村因草场纠纷,冲突不断,形成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尼江”问题。后来,该问题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结合我省双联行动,我州对“尼江”问题迎难而上,走进群众心换心,面对矛盾不回避。通过多次走访,兑现承诺,化解积怨,疏导情绪,力促“尼江”两村团结合作,使这项时间跨度长、历史积怨深、处理难度大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刚刚修好的新房里,尼巴村村民贡巧东珠正在与村干部们交流着明年的发展思路。这两年,在村干部的真心帮扶和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下,贡巧东珠不再沉溺于两村纷争,开始和村干部一起探究发展致富之路。 “这两年,通过国家的扶持资金、无息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等,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希望今后再争取点资金,开个商店,买个大车跑运输。”对于未来的生活,贡巧东珠充满希望。 能静下心来谋划自家的致富路,对于贡巧东珠和村民们来说,是多年来难以实现的事。由于长期与江车村争夺草场,两村的矛盾越积越深。也对各级干部的调解有了抵触情绪,失去了很多自我发展的机会。 卓尼县委副书记旦正加告诉记者:“当时我们进村以后,老人和妇女都把我们围住,不让我们做工作,想进村子不让进,进了村子不让出,因此,干群关系一度比较僵。” 为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很多干部不敢也不愿做两村群众的工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州各级干部努力用实际行动抚平尼江两村群众情感上的创伤,从群众内心建立起向往和平、争取和平、维护和平的情感力量。 州委书记俞成辉说:“按照省委联村联户六大任务的要求,我感觉到这就是抓手,这就是平台,想要了解民意、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我们就要走进群众、相信群众。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走进去吃透问题,才能走出来解决问题。” 围绕走进群众这一思路,干部们首先统一了认识。“尼江”两村持续60年的积怨鸿沟并非不可逾越。在州工作组的带领下,州县乡干部先后召开60多次座谈会,和两村1000多名村民进行了交流,一点一点拆“怨墙”、化矛盾。渐渐地,两村群众开始擦干眼泪,放下仇恨,敞开胸怀,一起展望未来。 坚冰慢慢消融,春天的脚步正悄悄迈进两村群众的心田。 尼巴村和江车村的群众们看到了干部们的真心诚意,开始相信干部、接近干部。一些强农惠农的优惠政策和发展思路,也给村民们带来了福音。入村干部们开始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应对”转变。 “得知我家生活条件不太好,乡上的干部经常来我家,询问家里需要什么,能帮的忙他们尽心尽力帮,我心里非常感谢。”江车村村民尕藏加说。 通过一年多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工作组充分征求两村群众意见建议,研究制定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放牧办法。尼巴村和江车村群众之间的敌对情绪有了极大的缓解,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以此为契机,州县乡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了两村村级党委班子建设,并为两村谋划长期发展规划,帮助村民走上共同脱贫致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