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12月03日 >>01版:一版

我州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留住绿水青山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12月0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记者 石志安

  从阿万仓湿地到尕海湖畔,再到桑科草原,一路走来,碧空如洗,白云悠悠,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清澈的溪流如哈达蜿蜒其间,成群的牛羊觅食欢歌,远远望去,犹如片片白云。这是我州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的可喜变化。
  碌曲县尕海村牧民拉毛说:“现在好了,草场划分了,围栏到户了,草长了,花儿多了,牛羊能吃饱了,牲畜的死亡率降低了,我们的收入增加了。最让人高兴的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绿色的草原。”
  我州主要以天然草场为主,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拥有4084.9万亩天然草原,占土地总面积的70%。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州境内天然草地资源丰富,牧草丰茂。进入90年代后,由于自然因素、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草原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天然草场急剧退化,严重威胁着甘南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遏制草原严重退化沙化,解决草场混放、混用、牲畜吃“大锅饭”的问题,2003年至2013年,全州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对沙化退化草原实行大范围围封、休牧、轮牧、禁牧,合理调整放牧布局,实施生态移民、草原承包、围栏到户,改变传统生产经营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方式,走上了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今,牧场片区划分整齐有序,围栏内牧草茂盛,穗儿随风起舞。
  玛曲县采日玛乡牧民拉考指着围栏跟记者说,退牧还草前,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淡薄。超载放牧让很多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草长得又短又稀,牛羊吃不饱,上不了膘。更让人疼惜的是,入冬后大部分牲畜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冻死,辛苦了一年,收入少得可怜,畜牧业走不出“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怪圈。
  拉考转而现出欣慰的笑容,继续说:“你看,这里就是禁牧、休牧区,如今草长了、密了、绿了,野花多了,夏天的草原,就像一条漂亮的地毯,坐在上面软绵绵的。政府鼓励我们舍饲圈养、禁牧、休牧、为养而种,还给我们贴息贷款,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让我们科技养畜,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
  近年来,我州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狠抓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已基本完成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任务,共建设退牧还草工程围栏3245万亩,其中禁牧770万亩,休牧2435万亩,划区轮牧40万亩,补播改良986.7万亩,建设人工饲草基地13.5万亩、舍饲棚圈7000座。
  夏河县甘加乡牧民东主说:“草原生态环境的好转,大家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退化沙化的草场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草原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保护好草原也是我们的责任。”
  记者从州农牧局了解到,通过对项目区进行调查监测,禁牧区天然草场平均亩产草量比以前提高了37.9%,平均每亩可增加鲜草产量86.5公斤,全州已实施完成的77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可年增加产值22561万元;休牧和划区轮牧区天然草场平均亩产草量比以前提高了24.2%,平均每亩可增加鲜草产量79.7公斤,全州已实施完成的2475万亩退牧还草工程休牧和划区轮牧区,可年增加产值66082.5万元,两项合计达88643.5万元,可使全州55万农牧村人口年人均增收1611.7元。
  玛曲县草原站技术员申都盖说,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实施时,许多牧民群众等待观望。随着草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大家发现草场不但逐年变好了、河流清澈了、雨水增加了,而且草畜平衡让牛羊长得更肥壮。很多牧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中,开始从“要我建设保护”变为“我要建设保护”,主动进行畜种、畜群结构调整,加快畜种改良步伐,加大牲畜出栏周转,有效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益。
  恢复草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退牧还草工程让牧民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