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谚语说,一个没有胡子的男人等于一只没有尾巴的猫。胡子是男人的标志,更是个性的代言。而文人的胡子,更增添了无限的思考与情趣。 胡子是能力的外在代表。宋代的皇帝很看好寇准的学问,只是跟其他人聊天时随口说起寇准很是块宰相的材料,就可惜太年轻了点,提拔起来难以服众。为了迅速改变局面,让自己的脸最好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萧瑟,越老气横秋越好,寇准四处淘换偏方,最后找到了好办法——就着何首乌吃白萝卜。都说偏方治大病,此言不虚,寇准的胡子很快变白,整张脸呈现出一副值得托付重任的样,顺利爬上了宰相之位。 胡子的形状是性格的体现。鲁迅的“一字胡”,不向上,也不向下,一字排开,煞有特点,让人过目不忘。鲁迅说他的胡子两端上翘的时候,不招国粹家喜欢;两端下垂的时候,又不招改革家喜欢。气得他剪去两端只留当间,终于成为隶书的“一”字。鲁迅的胡子很能说明他的性格,这“一字胡”,正是他刚正、耿直性情的印记。有鲁迅的“一字胡”在,鲁迅的批评精神都凝聚在他的胡子里。所以,鲁迅的胡子里,还有正义与真理。 胡子有时还关乎一个人的民族气节。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闭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日军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就留起了小胡子,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日军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讲几句话,梅兰芳听说后,让医生给自己打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不退。日本人派军医来检查,果然发现梅兰芳得了伤寒,高烧42度。他们这才放弃原来的打算。梅兰芳的蓄须明志,在艺术界传为美谈。 鲁迅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胡子的留剃,对文人们来说,不仅显示了个人的志趣,更代表着一种性格,一种态度,一种无声的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