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二版) 一项户籍制度改革,延续半个世纪,关系亿万人口,涉及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面对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慎布局,大胆出手,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的同时,一揽子加快推进城乡养老并轨、城乡医疗救助并轨、进城务工人员基本医疗服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举打破了“农业”与“非农”壁垒。 一年来,随着一系列民生领域体制机制的创新,公共资源正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民生“蛋糕”在不断做大的同时越分越好。 ——不畏难、敢担当,直面社会关注热点。 高考加分使“造假暗门”丛生,“唯分数论”造成人才结构单一化,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导致“择校难”,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础薄弱……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中央出台了一整套教育综合改革措施: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沪浙两地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例,制定上海市和北大、清华综合改革方案,推进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校园足球。 莘莘学子将迎来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加科学的考试科目组合、更加多元的人才选拔机遇、更加广阔的社会展示舞台。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这些百姓的心中所想所盼,正被改革的如椽之笔书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美画卷上。 积极试点、稳慎探路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顶层设计,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也要统筹考虑经济体制改革,这样才能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 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及部分领域和区域的盲目开发、无序开发、过度开发,是导致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主因,而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则是更深层面的制度原因。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任务。 一年来,从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加大处罚力度,到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从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到强化节水准入,开展水权试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启动。 一年来,从出台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和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到推动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再到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改革向着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不断迈进。 过去一年,雾霾成为老百姓关注最多、诟病最多的环境问题,党中央发起“向雾霾宣战”的号令,“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 一系列治理污染的铁规、铁律相继出台,《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先后制发,以硬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燃煤小锅炉和老旧汽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分别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坚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三管齐下”,以总量控制、源头治理、区域联动的努力,争取“雾开霾散”。 今年元旦,经过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规定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使环保监控更强、更有力。正在建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总体构想和工作方案,也将推动我国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 坚定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向前,一定能逐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绘出美丽中国的精彩画卷。 持续发力、立行立改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铸就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改革航船要战胜险阻、破浪前行,必须靠强而有力的引擎推动。肩负着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引领全民族复兴圆梦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通过改革实现聚力充能。 一年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持续发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立行立改,在猛药去疴的同时着力固本强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愈加坚强有力。 党中央制定出台并率先垂范、带头践行八项规定。两年来,刹风肃纪的猛拳挥出,近9万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受到查处,1000多起典型问题被通报曝光。党风为之一新,民心为之一振。 公款消费的“虚火”退了,“车轮上的腐败”少了,迎来送往的“规矩”破了……伴随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努力更不断结出硕果。中央颁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相继出台19项制度规定,涵盖公务接待、办公用房、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因公临时出国、外宾接待、公车改革、领导干部秘书管理、领导干部企业兼职等方面,正不断从源头上堵住“四风”的漏洞。 腐败现象如毒瘤,侵蚀着党的肌体。 过去一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化,“老虎”“苍蝇”一起打,兑现了党中央“打虎无禁区、拍蝇无死角”的承诺。 反腐败成效的大小,既取决于惩治腐败的力度,也取决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 2014年12月,中央决定,由中央纪委向中办、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全国人大机关、国办、全国政协机关这7家单位派驻纪检组。 年终岁尾的这则重磅消息,意味着在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不受监督的机关和个人,标志着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又迈出重要一步。 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到推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从建立健全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制度,到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从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开展专项巡视,到搭建追逃追赃国际合作网络…… 越磨越利的反腐之剑、越织越密的制度笼子,在对领导干部形成不敢腐的震慑同时,也在向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步步迈进。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致力于使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抓制度制定,又抓制度落实,对机制不健全的着力改进,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坚决整治,务求改革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修订并全面实施,着力破解“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选人;到改进地方政绩考核工作,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构建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显现成效。 从规范领导干部企业兼职、整治超配干部,到开展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清理“裸官”,再到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从严管理干部的实招数、真行动,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吏治清明的希望。 从开展党建工作述评考核、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到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导向逐步形成。 随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正不断完善,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正不断增强。 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从知宇宙宽。 从中央到地方,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从中心城市到广大乡村,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画卷在神州大地不断延展,浓墨重彩,气势磅礴。 一年来,各地区也结合实际推出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改革举措: ——经济领域,天津探索一颗印章管审批,辽宁实行营业执照、企业代码证和税务登记“三证合一”,山东建立征地预存款制度,贵州全面推行矿产权招拍挂出让制度,浙江建成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网,广西建立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吉林建立“舟桥”机制加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新疆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法治领域,河南全面推行新型合议庭制度,云南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视频接访机制,甘肃出台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规定,江西出台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条例; ——文化领域,四川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上海着力打造报业和广电两大全媒体集团、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内蒙古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 ——社会领域,河北建成市场主体信用公示系统,湖南推出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实施办法,陕西将扶贫专项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安徽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省考、县管、校用”制度,福建推进厦门、三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海南实施初婚结婚证和一孩准生证同时发放,宁夏全面实施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 ——生态领域,北京完善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黑龙江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湖北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改革,西藏制定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青海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与保护责任及效果挂钩; ——党建领域,山西以依法确定权力等“六权治本”为载体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广东等5省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江苏探索处置不合格党员办法,重庆探索解决基层实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 ……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在开局之年向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迈出了坚实、关键的第一步。展望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步入关键之年,任务更加艰巨,措施更加有力,步伐更趋稳健,必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和勃勃生机。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