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前不久的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些考场外,出现了不少陪考的家长。 张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儿子进入考场前提醒:“准考证、身份证、笔什么的,都再检查检查,看看带齐了吗?”为了儿子考研,张女士特地请了一星期的假从东北老家赶到福州,在考场附近租了一间可以做饭的公寓,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她希望儿子这次能考上东北老家的一所高校,以后也能离家近些。 通过网络论坛发现,家长陪同考研在全国很多地方也不鲜见。在父母眼里,无论孩子多大,他们依然是孩子,陪考似乎是理所应当,由此也联想到父母不辞辛苦,陪同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的孩子求职等事件,从这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的大包大揽相当普遍。 呵护:无微不至 在我们身边,不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9岁的昭昭读小学三年级,至今不会系鞋带,收拾书包也由妈妈代劳;每天上下学奶奶接送,书包自然由奶奶来背。奶奶每天早上给昭昭准备一小盒水果,削掉皮、切成小块,在校门口嘱咐他中午一定吃了。可是,昭昭经常忘了吃。 其实,像昭昭家人这样细致照顾孩子的家长很普遍。在一所中学门口,记者看到了不少早上送孩子的家长,在距离校门大概30多米的人行道上,一位母亲才把背上的书包卸下来,给身高已经和自己差不多的女儿背在身上。嘱咐了几句后,目送孩子走进了校门。当记者问及这位妈妈是否天天都帮孩子背书包时,这位妈妈表示:“不是经常帮她背书包,今天带的东西多,书包太沉,心疼孩子!”这位妈妈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已经是初三学生了,因为限号,不能开私家车,母女俩当天是一起坐公交车来学校的。 在这位妈妈离开不久后,又有一位40多岁的先生和女儿分别骑车来到校门口,随后,先生从自己的车筐里拿出书包放在女儿的车筐里,目送女儿离去。先生表示,女儿上高一,半个月前刚学会骑车,他说:“孩子的书包有10多斤重,她骑车本来就不稳,车筐里再放上个大书包,骑车晃晃悠悠的,着实不放心,所以每天和女儿一起骑车来学校,帮她驮着书包,看她平平安安地进学校,上班也踏实。” 家长不放手的另一种表现是陪读。不少父母或长辈的业余时间全部奉献给孩子。吴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每天晚上,她要给四年级的儿子重新讲述一遍课堂上没听懂的内容,陪着儿子完成作业,如果没有妈妈陪读,孩子的作业就完不成,或者质量不高。吴女士坦言,一旦自己放松,儿子的成绩就明显下滑,所以,无论自己多忙多累,对儿子的学习也不敢怠慢。 一些如吴女士一样的陪读父母担心,等到过几年,孩子就读的年级越来越高,课程内容更复杂,自己无力陪读的时候,恐怕就要依赖家教或课外班了。 束缚:无处不在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口头禅。但是,说易行难,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总是把孩子面临的问题哪怕是衣食住行等小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当父母看着孩子扣错了扣子、不会系鞋带、书桌一片狼藉、房间里乱得一塌糊涂时,总是忍不住亲自动手,在瞬间将一切搞定。这些家长甚至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事都别管”“爸妈这么做还不是因为爱你吗”“等长大了再独立自主不晚”……慢慢地,父母的手越伸越长。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跟伙伴们相处,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每一步,父母都要掌舵引航。他们时时刻刻注视着孩子,第一时间解决孩子遇到的任何问题,生怕他们走弯路,这也就束缚住了孩子的手脚。 父母家人的好心孩子并未领情。对于父母家人的呵护备至,一些中学生心存不满。他们认为,尽管家长将自己上学、放学的出行问题以及平日里的衣食住行安排得妥妥当当,但他们自己却觉得处处没有自由。“我根本没有自理的机会。”高三的赵晴告诉记者,自己的家距离学校三四站地的距离,天热的时候她更喜欢步行上学,可如今天冷了,距离高考也越来越近,父母宁愿每天起个大早开车送她来上学,然后再去上班,这样除了怕她冻着外,也是为了节省路上的时间。而在她看来,穿衣、出行这些琐事她能自己处理,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她也能分配得当,可父母并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她只能服从。 让高二学生张跃头疼的是父母对他学习的过度关注。张跃就读于北京市的一所知名中学,但成绩位于年级排名的中等,他自己承受着同学之间那种无形的竞争压力,而父母的焦虑更让他雪上加霜。他们频繁地给班主任打电话,关注张跃的学习状况,四处打听好的培训班,寻找一对一的老师,并督促他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张跃有种被监视、被控制的感觉,他说自己并没有讨厌读书,也没有不读书,希望父母可以“松松手”,不要一刻不停地关注和唠叨。 据了解,一些学生感觉受到家长的限制,比如家长报的课外班是他们不喜欢的;规定孩子放学后必须马上回家,否则就问东问西,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经常打电话给老师,还时不时打电话给同学,想方设法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与异性同学的交往情况;对考试成绩也不断提出要求……有些孩子直言,家长的这种爱,让他们感觉太累了。 放手:也是一种“爱” 一个被家人包办太多的孩子,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会不知道如何解决。“放手”也是一种爱,它是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捷径。家长最好从孩子进入小学前,就从一些细节入手,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收拾书桌、叠好脱下来的衣服,上学以后整理自己的书包、收拾文具、上下学自己背书包,家长可以从旁指点,或做示范,但一定要给孩子亲自尝试的机会;对那些起床、吃饭、写作业拖拖拉拉的孩子,父母不妨让孩子学会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对于中学生,父母最好顺应他们青春期希望独立的愿望,允许他们自己上下学、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习惯,遇事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力求自己解决问题。孩子的机会多了,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 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亲历亲为的机会,使他们参与到各种实践中去,通过亲身体验明白许多道理。“放手”后才会发现,孩子能量超乎想象,家长的任务就是抓大放小当好指挥棒。 “放手”是为了让孩子体验成功、尝试失败、学会管理自己、学会承担责任;有了“放手”,孩子才有机会经历风雨,学会生存,获得成长,最终使父母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