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
迭山欢歌,龙江奔腾。正月的迭部,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初六一大早,州委书记俞成辉轻车简从,带着新春的美好祝福和深情问候,深入迭部县开展走访慰问。 “州委书记要来咱村子了。”得知俞书记要到洛大村来,朴实淳厚的村民喜出望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身着华丽的民族盛装,手挽手跳起了下迭藏族独特的罗罗舞,表达着他们对尊贵客人的热情欢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无限热爱。 “给乡亲们拜年啦!”俞成辉一边走,一边拱手向簇拥在村头的群众祝福问好。 “共产党真伟大,我们有吃有穿有地位。”村里的老党员、六十三岁的李九弟和村里的老人们围着俞书记唱起了藏歌,嘹亮而悠扬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每个人的心头。 俞成辉格外关注因病返贫问题。当得知七十七岁的老村干杨三交腰腿瘫痪、患病多年、家庭困难时,俞成辉鼓励他说:“您老是村上发展的有功者、见证人,虽年事已高、患病在身,但精神状态好,内心充满了阳光。今后党的惠民政策会越来越好,农村的日子也会一天比一天红火,您要一直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保重身体,多享几年清福,多看看村上的发展变化。” 一声问候送祝福,一份牵挂献真情。曹沟代家从小失去双亲,靠左邻右舍和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一天天长大,今年即将参加高考。俞成辉勉励他:“人生中遇到的不幸既是灾难也是财富,作为男子汉要挺直腰杆坦然面对生活的磨砺,不甘消沉,不甘平庸,自我激励,自我加压,争取高考取得好成绩,将来成为有用人才,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俞成辉还叮嘱县乡负责人要继续关心广大学生特别是孤儿的生活学习,不放弃、不松手,使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陋室可定天下计,迭山有幸仰伟人。旺藏乡茨日那村是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居住过的地方,这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寨,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俞成辉走进毛主席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小阁楼,向着毛主席的画像深深鞠躬。随后,他来到干净整洁的茨日那长征纪念广场,一座座栩栩如生的红军战士雕塑,一幅幅壮烈的战斗画卷映入眼帘。 俞成辉神情庄严地瞻仰烈士雕塑群像,并语重心长地对随行人员说,长征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先辈们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表现出的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现在虽然时过境迁,形势发生了变化,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永远不能改变。在加快经济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长征中,我们的思想不能有丝毫懈怠,脚步不能有半点停滞。缅怀历史、追古惜今,秉承长征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追寻红军在迭部走过的足迹,在做深做细做实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上下功夫,把生态经济作为迭部经济转型发展的筑基石,把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变产业优势为竞争优势,努力把迭部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生态文明示范县。虽然革命先烈在茨日那曾经书写过雄浑悲壮的革命历史,但这些熠熠生辉、催人奋进的红色旅游资源长期“藏在闺中”、鲜为人知,在开发利用上更是低位徘徊、疲软乏力,很难让游客有视角冲击、思想震撼和心灵共振。特别是毛主席旧居的各类革命历史文物简单静态陈列,感染力和震撼力不强,既不能满足发展红色旅游的现实需求,也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开发水平与资源禀赋很不相称,真是典型的“捧着金碗没饭吃”。怎样把当年红军在茨日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真实详尽又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地展现给世人,是我们必须做足做活的一个大命题,必须站高望远去谋划、多措并举抓开发。一是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要在景点承载功能上下足筹码,一改过去游客来了只能走一走、看一看、逛一逛,没地方吃、没地方住、没地方玩的窘迫,既要让游客乘兴而来,又要让其尽兴而归。二是由静态式参观向动态式体验转变。要深度挖掘历史内涵,丰富旅游项目,吸引每位游客在这里驻足,在茨日那当一天红军、穿一身军装、体验一次长征生活,使游客情愿留下来消费。三是整合各类优势资源。要把茨日那毛主席故居与一墙之隔的旺藏寺一并规划开发,扩大景区规模、提高旅游品位。旺藏寺是红军长征中曾经休整过的地方,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寺院”,要把红色元素与宗教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多极优势集合体,满足各类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四是投融资要多元化,不能坐以待毙。要坚持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多举措吸引民间资本,多办法利用金融贷款,优先把景点建起来,把游客引进来,真正做到“有鸡不愁蛋,有苗不怕长”。五是全力打造周边旅游环境,提升服务水准。旅游业说到底是服务业,有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才会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有优雅舒适的人文环境,才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发展民族旅游业,必须要以藏家人的热情好客打动游客,让他们来一次就能记得住红色藏寨,留得下美好印象。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