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5年03月04日 >>01版:一版

生态甘南   旅游甘南   智慧甘南
我州旅游业描绘转型跨越新蓝图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03月0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记者 马保真 实习记者 石凯平

  近年来,我州紧紧围绕“旅游兴州”战略目标和建设旅游甘南”总体工作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州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整合能力不断提高,带动周边领域经济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已初具雏形。
  2014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30%、32%。两项指标创历年最高,旅游增长率位居全省第二。
  “积极申报建设国家公园实验示范州,将甘南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原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这是1月7日,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正高级工程师陶雪松在甘南州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发言时提出的展望。旅游经济如朝阳一样崛起,不仅是全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剂”,也是带动全州各族儿女脱贫致富的定心丸。
描绘景区规划的新蓝图
  去年12月,中央统战部在兰州召开的甘青川三省四州藏区座谈会上,重点研究讨论了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大景区、大旅游、大交通的蓝图正在绘就。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在全省打造20个大景区,我州的拉卜楞寺、桑科草原大景区和冶力关大景区都被列入其中,在100个重点景区中,我州占了8个。
  这些从国家和省级层面推出的旅游发展战略,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优化布局、联动线路体系,全面推动我州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转化利用,产生聚合放大效应。
  州委书记俞成辉指出,要从产业结构入手,牢固树立“大旅游”理念,注重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扩展,使我州旅游业具备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和多重综合效益。同时,还要做好全州大景区规划,进一步加强夏河拉卜楞寺和桑科草原,合作米拉日巴佛阁和当周草原,碌曲郎木寺、尕海湖和则岔石林,玛曲天下黄河第一湾,迭部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遗址和扎尕那,舟曲拉尕山,卓尼大峪沟,临潭冶力关等重点景区建设,加快推出一批以宗教文化游、生态山水游、民族风情游、红色圣地游为代表的旅游品牌。此外,还要克服我州“大交通”短板,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抓住机遇、统筹谋划,着力加快州内与州外、州际与省际、景区与周边、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建设步伐,推动形成公路、铁路与航空立体交错、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格局。到2020年,力争4A级及以上景区与城镇之间、景区连接高速公路之间实现二级公路贯通,逐步提升州县主要景点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
融合文化旅游的大平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将文化内涵贯穿到行、游、住、吃、购、娱等各旅游要素和环节,实现旅游要素外在吸引力和文化内涵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才能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优化文化、丰富和创新文化的途径,是文化传承、教化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的价值体现。
  甘南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市场认同度。
  夏秋的甘南,景色如画,游人如潮,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齐聚甘南,聆听天下最嘹亮的歌声,追寻雪域最神奇的奥秘。
  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是我州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旅游节会,更是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的集中展示。艺术节期间声势浩大的千人马队和气势恢弘的万人锅庄舞表演;雍容华贵的民族服饰展示和绚丽多姿的藏戏表演,将游人带入了人间净土、户外天堂——“九色甘南香巴拉”。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在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上,夏河县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迭部县多儿养生景区综合开发项目、玛曲县高原旅游文化房车营地建设项目等成功签约,总金额逾4.9亿元。2014年全州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签约资金达到11.2亿元,再创新高。
  此外,民俗体验区、藏族歌舞演艺中心等诸多文化产业纷纷落地生根。同时,碌曲锅庄舞非物质文化、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郎木寺民俗文化、洮州古城历史文化、腊子口红色文化、洮砚民俗文化、柳林土司文化……这些琳琅满目、极具特色的文化在各族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已经遍地开花,构筑起文化甘南的基础,也搭建起文化产业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平台。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