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每当冬至腊月后,北方民间有打太平鼓的习俗。从春节开始,元宵节形成高潮。以前民间春节娱乐活动是:打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意思是这段时间是喜庆之日,锣鼓一响,太平鼓一敲,街头巷尾,欢天喜地。 打太平鼓,也叫“打年鼓”、“迎春鼓”,这种活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我国各民族的鼓类很多,各地因习俗不同而打各种不同的鼓,以示祝贺。满族和汉族打太平鼓含有驱邪趋吉、祈保平安丰年的意思,因此而得名。 “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是一种有柄的单面扇形鼓,用铁条为框,蒙上皮膜,手柄下缀有数枚小环。鼓面直径33~67厘米不等,鼓皮涂绘山、水、花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鼓鞭用竹或藤制做,长约33厘米,尾系彩带。舞蹈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且击且摇,鼓和铁环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伴舞。一般打鼓的方法有:正面打、反面打、击鼓边、手磕鼓、上下颠左右摇铁环等。有时表演者还系腰铃,随着腰肢的扭动,腰铃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表演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多种。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斗公鸡”、“夹篱笆”、“穿胡同”“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这些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夹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太平鼓最初叫单鼓、羊皮鼓、扇鼓。既是乐器,也是舞具。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太平鼓,是北方地区比较有名的民间艺术,主要流行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青海、宁夏等地的满、蒙古、汉等族人民中间。唐代张祜的诗中有“画鼓拖环锦臂攘”的句子,有人认为这里的画鼓拖环即指太平鼓。以后在明代著作《帝京景物略》和清代著作《燕京岁时记》中都有关于太平鼓的确切记载。经过几代民间艺人不断地挖掘整理,逐渐形成人们喜庆丰收、祈求太平的祭祀舞,目前,太平鼓舞已经是北方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老北方认为单鼓是满族歌舞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和道具。但关于单鼓的起源却众说不一,有诗云:“文王留下钢圈鼓,武王留下响腰铃。军师留下阴阳卦,猜问人间大事情。”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太平鼓者,系铁圈之上蒙以驴皮,形如团扇,柄下缀以铁环,儿童成群,以藤杖击之,鼓声咚咚然,环声铮铮然,上下相应,即所谓迎年之鼓也”。清代诗人方浚颐的《春明杂记》一诗描写“太平鼓”:“柳翠曾传度月明,六街又见旱船横,可怜大刺都消灭,且听儿童鼓太平”。《燕京琐闻录》载:“清入关征讨各地,凡攻克一城,则打太平鼓,以兹庆贺之意也。”这里仍然说的是太平鼓是娱乐性舞蹈。而本地的单鼓艺人则称他们手中世代相传的单鼓源自满族祖先的萨满祭祀活动,用来除灾降福、保佑安康,所以又叫太平鼓。这个名字反映了人民渴望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之意愿。 东北地区的太平鼓(单鼓)以舞蹈技艺精湛、鼓点节奏多变著称,鼓在舞者手中时而旋转,时而抛起,有时两手各耍一鼓。在这种旋、抛舞弄时,鼓点还不能遗漏。 昔日的老北方,一些艺人为能吃上一口饭,不管是红白喜事,还是请神还愿的,都有人跳太平鼓舞,那时在跳太平鼓舞的民间艺人中流行一句顺口溜:羊皮鼓,把脸遮,有饭吃,有酒喝。虽然解决了吃饭问题,可社会地位却是低下的。 新中国成立后,太平鼓舞不再是谋生的工具。虽然腔调依旧是“九腔十八调”,可唱词已经反映出时代特色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一些艺人创作了歌颂中苏友谊的唱词:你说一,就是一,中苏两国是兄弟呀;你说二,就是二,中苏两国是伙伴呀,哎哎吆儿……每逢国庆节、农历新年等重大节日,都少不了太平鼓舞。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跳太平鼓舞的艺人才挺起了腰杆。 老北方满族先世的乐舞是满族乐舞的肥沃土壤,这里的太平鼓有两种表演形式,第一种是汉军旗萨满跳神歌舞,第二种是民间男女边打边舞,间打间唱,既是击鼓的舞蹈,又是伴奏乐器和舞具,有小型或大型太平鼓舞。满族又善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营养,在继承传统而又大量吸取汉族及其他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关东民间舞蹈文化——太平鼓舞。(摘自《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