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丽 实习记者 仁钦卓玛
拉卜楞寺的第一缕晨光,郎木寺雪后的静谧与神秘,迭部扎尕那雪山的巍峨,玛曲日出时泛红的黄河第一湾,尕海水面上跌落的云朵……如果说甘南独特的自然风光让人心旷神怡,那么甘南特有的畜牧业资源也必然会让人们眼前一亮:高原特有的牦牛,肉质鲜美的藏羊,营养丰富的酸奶,味甜酥脆的曲拉…… 近年来,我州农牧业工作逐渐打破传统格局,不断向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科学化方向前行。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已成为我州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也是全州农牧业和农牧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对农牧民增收贡献大的支柱产业。 2014年年末,全州存栏各类牲畜378.13万头(只、匹),牲畜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为35.6%、46.39%、40.44%,肉产量6.88万吨、奶产量8.7万吨。粮食总产量8.86万吨,油料产量1.99万吨,中药材产量4万吨。农牧业增加值25.89亿元,增长5.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89元,增长12.2%。 从“游散放牧”到“生态牧场” 夏季的甘南,蓝蓝的天空下,青青的牧场上,成群的牛羊在游移,远远望去如绿色毯子上一幅不断变换的图画。 畜牧要发展,良种必先行。在玛曲县欧拉乡秀合隆盘羊育肥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去年繁育的羔羊正在茁壮成长。 “这只种盘羊是去年引进的,已经长到了100公斤,能卖10万元左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尕尔藏才让说。 走进合作社院子,80平方米的暖棚依次排列,成了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尕尔藏才让不仅把传统的放牧方式改成了舍饲圈养,还改良了藏羊品种。他经过认真考察后从青海引进种羊,实现了欧拉羊和野盘羊的杂交繁育。 “只有科学养殖才有出路。”尕尔藏才让的父亲交巴老人今年64岁,当地畜牧业从游牧到圈养,进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巨大变化让这位老牧民十分感慨。 近年来,我州稳步推进良种繁育工作,依托8个种公畜基地扎实开展地方优良畜种的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共建立牦牛藏羊繁育核心群38个,选育后备种公牛0.5万头,后备种公羊1万只,全州牲畜良种率达48.3%。同时,大力淘汰非生产畜和劣质种畜,培育良种犊牛羔羊,及时补充后备母畜,扩大能繁母畜比例,与2010年同期相比,牦牛藏羊适龄母畜净增14万头只,增幅达9.6%。 从“单打独斗”到“龙头带动” 走进甘肃农业大学夏河牦牛产业专家院建设点——牙利吉阿纳扎西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处处是繁忙的劳动景象。合作社理事长贡宝才让介绍,他们采取“合作社+科研+基地+牧户”模式和夏秋放牧、冬春补饲的方式经营,取得了良好效益。2014年,甘肃农业大学结合双联行动,在合作社主持实施夏河高原奶牛(犏雌牛)繁育及牦牛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采用娟姗牛冻精开展人工授精和投放西黄杂一代种公牛的方法发展优质犏雌牛,使品种得到改良。 贡宝才让说:“合作社成立以来,在省州县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甘肃农业大学牦牛产业专家院在合作社的设立,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我们信心更足了。” 2014年,我州积极组织开展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示范社和省级示范社的推荐申报工作。玛曲县扎西唐欧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4个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社,甘南州天鸿养殖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6个合作社推荐为国家示范社,有望填补我州国家示范社的空白。截至2014年底,全州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818个,较上年新增1442个。 “记得那是2011年,一场大雪冻死了村子里好多牛羊,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夏河县甘加乡八角弘业甘加藏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全喜心痛地说。 说起过去,冬天牛羊过冬是大家最头疼的事,经常会有牛羊受冻死伤。 现在,王全喜的合作社里,一排排整齐的养殖暖棚引人驻足,“2013年,我和大家在村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盖起了22座暖棚,以后再也不怕下雪了。” 近年来,我州不断加强畜牧业基础项目建设,积极组织实施肉牛肉羊产业项目、黄河项目、畜牧良种补贴项目,修建暖棚22.59万平方米、储草棚3840平方米、兽医室及隔离观察室1100平方米、青贮窖540平方米,养殖小区硬化道路3.85公里,落实畜牧良种补贴项目资金271.8万元,补贴藏羊1220只、牦牛770头、奶牛良种冻精0.24万支。同时加快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步伐,新建牛羊规模养殖场(小区)13个,全州已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45个,规模化养殖已成为我州转变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流。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