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岩
已故评书大师袁阔成先生曾经把三国名将赵云比喻成“一千多年前的雷锋”,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很恰当。王震将军也曾赞誉赵云: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品德都体现在了这位儒将的身上。 赵云长坂坡单骑救阿斗,虽百万大军无所畏惧,可谓忠勇兼备;定军山摆空营吓退百万曹军,古稀之年斩杀韩氏父子面不改色,可谓文武双全,更为人所称道的还在于他的品德。 蜀军失街亭后,诸葛亮问邓芝:“街亭退兵时,我军大乱,而箕谷退兵,为何编制整齐,如同出军之前?”邓芝回答:“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军中物资没有遗失,人员没有大乱。”当时赵云军中尚有许多绢布,丞相下令赏给他的部队。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能要赏赐呢?请将物资全部运回府库,等十月寒冬时在分发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赞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代的“雷锋”精神与今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样,都是向全社会广为传播正能量。 五代时期,江西婺源有一位方姓老婆婆,为了方便往来的游客,每天早晨烧好一大锅水,放进茶叶,为路人提供免费的茶水。这不是方老太的一次作秀,而是日复一日,一直坚持到她离开人世。方婆婆死后被葬在浙岭上,人们感念她的恩德,拾石堆丘,呼之为:“方婆冢”,感恩的人多,至今坟丘已高达五六米。后世许多茶亭悬挂“方婆遗风”茶帘旗,以示对方婆婆的尊敬与怀念,乡人以礼相待八方来客,皆以做好事行善举为荣。今天,游人徜徉在油菜花丛,远望徽派建筑,遥想五代往事,从小桥流水之间,感受淳朴的民风。 拾金不昧是一种传统美德,能够不图名利,一生一世坚守的人十分难得。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某一天,东京城樊楼附近,一位李姓士人与朋友在的一个小茶馆饮茶。临别仓促,把一袋装有几十两黄金的钱袋遗落在茶桌上。数年之后,李某再次来到这个小茶馆,与同行的朋友谈论丢失黄金的往事。此刻,店主过来插话:“小的在数年之前也曾捡到一个钱袋,官人您说出其中的数额若与我拾到的相符,您就可以领取回去。”李某惊愕不已。 店主当众打开李某遗失的钱袋,钱数与李某所说的相符,便如数交还了他。李某坚持要给店家一半金子作酬谢,店主推辞说:“小的若见利忘义,早就揣进自己的腰包了。”李某颇为感动,众茶客赞叹不已。 乐善好施分为两种人,一种人仗义疏财后喜欢别人念念不忘感恩戴德;另一种人施舍与人从不计较,受益者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谁,宋朝人倪闪就属于后一种。 福建沙县人倪闪自幼聪慧好学,喜好施舍。每次外出时,遇到贫穷的人就从钱袋中取钱放在他家里,也不管人间知道不知道。因为倪闪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中,有人讥笑他:“先生经常周济穷人,还是没有考取功名,看来是老天不长眼啊!”倪闪依旧扶贫济困,毫无怨悔。有一年闹饥荒,见路旁好多人饿死,倪闪就设了个粥棚救灾,使上万人逃离死神的魔爪。善有善报,第二年,倪闪高中状元,后来官至尚书。 从古至今,正能量传播者往往不为人所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他们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道德的高地,无怨无悔;他们像一颗颗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