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离家出走的事件时有发生;听不得一点批评,动不动就发脾气、动手打人的“小霸王”更是随处可见,有些孩子甚至在遇到一点挫折后选择轻生。凡此种种,都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社会情绪能力偏低的表现。
孩子: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不同步
所谓社会情绪能力,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有共通之处,但涵盖面更广。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的技能;创意地解决问题和做负责任的决定。 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压力应对、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创意决策等非智力因素能力,也对智力因素有关键的影响,因此,社会情绪能力将是未来人才优胜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孩子脾气坏、任性、坐不住、适应能力差、和同伴相处不懂得谦让、经不起挫折……这些都是社会情绪能力弱的表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现实升学压力下,很多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并不平衡。 家长刘女士坦言:“我女儿学习好但心理比较脆弱,经不起挫折。以前,她的考试成绩在班里、甚至在年级里都能名列前茅,可是,自从上初二以后,成绩有所下降,她难以接受这个现实,上个学期一直闷闷不乐,找个茬儿就跟家里人发脾气。她没学好,仿佛家里人都对不起她。”刘女士为此很苦恼,试图给女儿讲道理,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谢女士也表示,她5岁的儿子输不起,平时和小伙伴、和家里人玩游戏,赢了自然特别高兴,可一输了就哇哇大哭。“在家里下棋,总要让爷爷奶奶先让他几步,否则就不玩。现在的孩子只能面对成功,无法面对失败,这样的心态怎么能行?” 在我们身边,社会情绪能力低的孩子并不在少数。除了怕困难、怕失败、不懂得考虑父母及他人的感受,还有其他的表现:比如,非常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任何人的意见或建议,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决定,就算撞了墙也不肯回头。
家长: 开始学习关注孩子的情绪
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一些家庭中老大不接纳弟弟妹妹的现象被陆续暴露出来,孩子中不懂分享,无法用同理心去体谅他人,性格孤僻、自我中心、任性自私等一系列性格问题的凸显,不得不让很多父母从以前的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转向开始关注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 身为教师的宋先生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3—12岁是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充分适当的环境,教给孩子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培育好孩子自信心、爱心、意志力、竞争力、独立性、团队合作等特质。 据华东师大近期的情商调研报告显示,78%的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的情商教育,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报告发现,40—50岁、具有高教育背景的家长更重视孩子情商的开发和培养,而女性家长也比男性家长更能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情商高的孩子的五大表现特征依次为:善于沟通、有情绪控制能力、自信心高、有爱心、乐观开朗。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提出:“所有教育机构,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决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并不是IQ,而是社会情绪能力。”
专家: 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不同于看病吃药,不是通过简单地“补钙”就能解决“缺钙”的问题,而是需要父母持续正确地引导和孩子在生活中反复地亲身体验。 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压制情绪;二是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 父母首先要细心观察、有耐心,了解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为什么生气,害怕什么。用客观的方式将你的观察反馈给孩子,力求与孩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即移情),理解他的情绪。 “同感”是社会情绪能力的重要指标,它是合作行为、利他行为的基础。当孩子烦躁时,你可以告诉他“你现在很烦,你最好先自己安静一会儿”;当孩子悲伤时,你要鼓励他把伤心的事讲出来,接受他很伤心的现实,帮他擦干泪水或拥抱他。这样,孩子就能从父母的眼睛里看到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认同自己,获得自信;同时有利于孩子体会你对他的关心,慢慢地就能成为一个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并在人生中拥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方面,父母的引领方式是很关键的,如果大人总是用大吼大叫、动手打人、体罚甚至羞辱等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内心就会埋下仇恨的种子,当这种情绪蓄积到一定程度,孩子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家人、同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谈举止很大一部分会像基因一样“遗传”到孩子身上。如果家长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指望孩子从你身上学到什么正确的处理情绪的方法吗? 父母要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批评孩子的时候,允许孩子辩解,让他讲出自己的理由;惩罚孩子的时候,允许他哭泣,表达不满和愤怒,并引导他如何恰当地表达愤怒。只有在不断的表达中,孩子才能逐渐学会恰当的表达情绪的方式。 “早期教育十分重要,但不是对知识的灌输记忆,而是要培养孩子社会情绪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在儿童早期发展研究前沿国际会议上表示。“幼儿处于模仿学习阶段,家长应针对其‘情绪记忆’的特征,和孩子积极进行语言和情感沟通,鼓励孩子在做中学,在与人交往中了解异同,在互动中培育同情心。现在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比如自私冷漠、缺乏道德修养,对父母无爱,甚至发展到自杀或杀人,这都是早教出了问题。” (陈若葵)
事 由 解 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