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舟曲讯 4月2日,州委书记俞成辉带领州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来到舟曲县,深入东山乡谢家村东盛养殖专业合作社、舟曲绿脉农业科技公司和经济林果园,以及三眼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和县自然灾害预警指挥中心开展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强调要围绕“十个坚持”,着力在“十个方面”下功夫,全力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俞成辉指出,近年来,舟曲县在中组部和省、州的关心支持下,紧紧扭住扶贫攻坚这一中心不松手,聚各方之智,举全县之力,全面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持、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年全县基本脱贫,实现了减贫2.5万人的目标。 就进一步抓好舟曲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俞成辉强调,一要坚持全面小康大目标,着力在高位谋划上下功夫。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舟曲作为全州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上。舟曲县的扶贫工作是全州的重点,尽管已基本脱贫,但扶贫攻坚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因灾返贫率高,巩固扶贫成果难度大,实现小康目标任重道远。根据国家新的5大类39项指标体系,舟曲县农牧村经济发展进程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大主要因素。我们必须认清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差距,突出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高起点站位,高水平谋划,始终坚持主要力量围绕扶贫攻坚来聚焦,主要资源围绕扶贫攻坚来配置,主要政绩围绕扶贫攻坚来检验。特别要谋划好“十三五”扶贫规划,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上的总盘子。二要坚持精准扶贫大方向,着力在抓实见效上下功夫。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要求,也是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要遵循“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建档立卡,摸清贫困底数,做到扶贫到户,扶真贫、真扶贫。要按照“长期、短期结合,大、小项目结合,产业扶贫和培训转移就业结合”的原则,实施“一户一策一责任人”的到户帮扶责任制,采取“靶向疗法”、“挂图作战”,逐乡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精确制导、精准“滴灌”,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今年要完成3500人的减贫任务,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要瞄准贫困对象精准配置资金,并根据贫困人口的不同需求确定资金安排方向,加强各类惠农项目和扶贫资金的监管,坚决不碰“高压线”,确保扶贫资金到村到户,使效益发挥到最大化。要建立扶贫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有进有出、贫困入库、脱贫出库,并对双联村户同步进行调整。三要坚持产业培育大举措,着力在造血功能上下功夫。扶贫开发的关键是要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把“输血式扶贫”真正变为“造血式扶贫”。优质经济林果、中藏药材、特色养殖、设施种植、劳务经济是舟曲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按照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从种植、养殖业入手,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要以专业合作社为抓手,以扶贫资金互助社为支撑,大力推动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大窗口、大通道作用,让地方特色产品走向远方。四要坚持劳务经济大出路,着力在拓宽渠道上下功夫。舟曲县人多地少、地块分散,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单纯依靠农业内部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空间收紧、难度加大。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占到了“半壁江山”,像东山等乡镇占到了70%以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失为促农增收的现实选择。要有效整合扶贫、人社、农牧等部门的培训资源,以农牧村青壮年和“两后生”为重点,强化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持证率,增强含金量,大力提升农民群众社会就业、科技致富、外出务工、自我组织、当家理财、自立自强等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人,培育知名劳务品牌,依托电子商务,开拓新的劳务市场,发展订单劳务,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五要坚持多元要素大支撑,着力在基础建设上下功夫。经过两次灾后重建,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舟曲山大沟深、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高且极易遭到破坏。因此,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始终是舟曲扶贫攻坚的最大瓶颈问题。要把改善贫困村生存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切入点,加快推进基础建设,重点要打通断头路、连接出口路、修建产业路,帮助群众“换穷貌”;把安全饮水作为保障生活的基本需求,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有力支撑,着力打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的有效抓手,加快建设村容村貌洁美、生活富裕和谐的新农村。六要坚持公共服务大民生,着力在改善条件上下功夫。扶贫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开展扶贫攻坚,不仅是让群众增加收入,而且要实现人的素质的提升,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全方位实现“质”的飞跃。要把贫困群众真正得实惠作为扶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改善民生,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扶贫项目安排、扶贫资金落实、低保户确定等方面要真正体现公平,让贫困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在教育方面,要加快实施乡镇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小学信息化和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不让贫困代际相传。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引进和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乡村倾斜,突出抓好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文体活动,引导群众走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和退牧牧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做好农牧村留守儿童的服务管理。要做好低保和扶贫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七要坚持深化改革大动力,着力在释放红利上下功夫。改革是扶贫的最大动力。要坚持依靠改革创新的思维统筹扶贫开发工作、依靠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扶贫开发难题,力争创造出更多具有民族贫困地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扶贫模式和经验。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优先考虑扶贫,把扶贫领域改革工作摆在改革全局的突出位置,真正作为重要牵引点和着力点来推进,涉及扶贫的改革要优先研究、优先部署、优先实施。要在制定改革举措时重点倾斜扶贫,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制定改革方案、出台改革举措,都要根据实际把扶贫工作纳入进来,切实体现应有的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形成各方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中有效服务扶贫,抓好涉及扶贫工作全局的改革事项,在扶贫工作约束机制、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金融服务扶贫机制、社会成员参与机制、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探索,抓紧制定务实管用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八要坚持“三位一体”大格局,着力在力量整合上下功夫。由扶贫部门的“小扶贫”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转变,是扶贫工作的一大变革。在“大扶贫”格局下,要加大对各类涉农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现有涉农资金进行分类清理,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捆绑使用,集中投向首位产业和扶贫攻坚,减少资金使用上的交叉和重复,切实发挥涉农资金的整体效益。要全面落实扶贫攻坚和首位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确保逐年按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增加。各级扶贫部门要主动适应职能转变拓展、任务日趋繁重的新形势,在坚持强化专项扶贫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综合协调、规划指导、监督检查、业绩考核职责上来,突出抓好项目规划引领、“需求清单”提供、定期联系机制、用好考核“指挥棒”等方面的工作。九要坚持双联行动大平台,着力在助推扶贫上下功夫。实施双联行动,目标直指扶贫攻坚。要在继续深化拓展中充分发挥双联行动多元效应,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要求去拓展,围绕落实“六大任务”、打造“三大工程”的目标去深化,不断拓展“联村联户”的深度和广度,继续落实好“两规划一计划”,促进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的深度融合,创新双联行动的推进举措。要着力体现“为民富民”的核心和要旨,创新性抓好“六大任务”落实,倾力打造一批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充分发挥“机制制度”的作用和效应,健全牵头单位组织协调、省州县三级定期会商、联村单位互相沟通等制度办法,促进规划衔接、产业对接、项目论证和组织实施等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十要坚持组织建设大堡垒,着力在示范引领上下功夫。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要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切实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大力培养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干部,注重将有文化、有见识、有技能的回乡创业人员充实到村“两委”班子,通过他们的传、帮、带,让优秀党员在支部中“唱主角”,让致富能手在班子里“挑大梁”。 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杨武陪同调研。 (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