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别让谈孝变成笑谈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04月1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王满辉

  百善孝为先。数千年来,传统的孝道文化一直影响着华夏民族。孔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认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一个人如果连这个做人的道德“底线”都不能恪守,何谈其他?孝的践行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有利于仁与礼的生成。
  孝,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谈孝何以成为笑谈?因为当前社会中,有人把孝道当做儿戏,曲解孝道,衍生出另外一些“变态”的孝道,甚至加以推广效仿,让人啼笑皆非。
  不包容,图清闲,导致年迈的父母“老无所养”。为了图清闲,对父母进行“冷”孝敬,甚至和年迈的父母分居、分家,“养儿防老”变成了“老无所养”。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只是用金钱、物质侍奉父母,而没有敬,那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对父母的孝就要敬,如果没有敬,孝就只是“伪孝”。
  赶“时髦”,对父母的称呼变成“老汉”。对父母亲的称呼是与生俱来的,几乎全世界各民族对“妈妈”的发音基本都相同,因为“妈”是婴儿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也是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条件反射。随着时代的变迁,子女长大后,赶时代“潮流”,对父母的称呼居然成了“老头”或“老汉”。一声爸爸、妈妈是孝敬的具体体现,也永远不过时;在外人面前说“我爸”、“我妈”也强过“老汉”或“老头”。
  图自身利益,宠“物”而不宠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儿女抚养成人,可是当他们成家立业之后,为了照顾自己的家室儿女,对自己的老父老母不闻不问,让他们孤苦伶仃地艰苦度日。孝敬经不起等待,父母要是走了,留给我们的将是永久的懊悔。
  孝,是很严肃很认真的社会道德问题。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等精神赡养写入条文,从立法层面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作出了规定。孝其实很简单,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电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声问候,看看年迈的父母,多陪陪他们,学会包容,让父母亲心情舒畅,延年益寿,千万别让谈孝成为笑谈。

大家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