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忠
亮宝节是一个迎接春天的节日,每年正月十四在甘南碌曲县西仓寺举行。 天麻麻亮,我们一行人从碌曲县城出发,沿洮河水岸前往西仓寺。毕竟是春天了,河面上冰已融解,滔滔水流碰撞着石块,而后形成大大小小的水花,蜿蜒东去。公路上,满是穿着“则加”(没有缎面的羊皮袄),打着口哨,骑着摩托车飞驰而过的年青人。活泼、浪漫、青春的身影,使小小县城显得别致而温暖。 碌曲,藏语意为洮河。这里曾有十二个部落,他们的祖先是吐蕃人。唐时期,吐蕃大军从青藏高原一路东进,穿越河西走廊至河州、洮州。这支东征部落远离家乡,散落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南草原上,远离故国的支援,顽强生存下来,部落之间有争斗,有和解,互被统治,互被征服,后来在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十二部落合并小寺,创建西仓新寺,从此人心凝聚,每年举行的亮宝节就是明证。 我想起初的亮宝节是为怀念遥远的故土家园而举行的纪念活动,带有乡愁情结。在安稳和平的年代,亮宝节已演变为一种对岁月及大自然的感恩仪式了。 亮宝节有隆重仪式的。在西仓寺僧人主持下,煨桑、诵经、洒净水。当隆达(风马,幸运之马,印有骏马图案的纸片,是佛事活动时抛撒的吉祥物)像雪片一样飞扬时,人们高喊着“啦嘉啰”(神胜利了),举起五彩织锦的庆贺旌旗,请出村庄里德高望众的“将军”,身披铠甲,胸挂珍宝,气宇轩昂地走出寺院,绕过白塔,在僧人高声祈诵里行进在村庄的路上。同行的人告诉我说,他在赞颂森林、河流和林间梅花鹿,有了神的恩惠人们才这样生活的安逸。 我忽然明白,什么是藏族人认为的宝?他们感恩自然,守护自然的忠诚和虔敬令人敬佩。那些山上的云杉、雪松,山下的桦树、河流,几百年几千年顶天立地生长着、流淌着、守护着十二部落,更重要的是它们养育着水源,洮河、白龙江都是黄河、长江的源头和支流。 什么是宝?一棵树,一朵花,一条河,一只鸟…… 一代一代,亮宝节以这种庄严的仪式传承一种理念,从这种感恩的仪式中你可以感受到心灵与自然的亲切。 这支祖先来自青藏的东征军,在丰绕的洮河岸边定居下来,刀耕火种,游牧牛羊。拿什么怀念远逝的故国呢?胸前一串红亮亮的珊瑚陪伴着整个家族。那是青藏高原曾经沧海时馈赠给先人们的珍宝,那是故乡,那是亲人,那是雪域高原的气息,那是一辈一辈人传承的地球上越来越稀少的精魂。那不是财富的炫耀,而是一种呼唤,是一种悲悯情怀。 谁说不是呢,你看,再冷再大的雪也阻挡不住亮宝节上年青人的身影,穿戴一新的小伙子们三五成群,胸前闪着红亮亮的珊瑚串,长发飘逸,笑脸如花,他们的摩托车停在洮河边。河岸上整排的姑娘们临水照镜,把红珊瑚、绿松石、黄米腊细细的穿在发辫上,有调皮的小伙子相中了哪位姑娘,他会拿一颗珍贵的红珊瑚靠近,问姑娘需不需他帮忙戴珠子。姑娘们招呼他的大多是一捧水花,一片笑声。也有互相中意的,拿了小伙子送的红珊瑚幸福地戴在发间,不一会儿,在一片喝彩声中一对恋人骑着摩托车向梅花鹿出没的林子深处去了。 梦暖,雪生香。亮宝节谁为谁准备了一颗明亮的心呢! 盛妆的少女环珮叮当的腰牌,花氆氇的裙边一走一闪。这歌曲多好: 歌声飘过的地方,撒下一路悠香,那是高原的杜鹃,开得像火一样,哦,姑娘走过的地方一路鸟语花香,那是春天的使者,我心中的姑娘…… 亮宝节后,卓玛腰间的环珮或许会成为一个人梦中的遥远绝响。等待下一个亮宝节,一双追寻的眼眸仍然会相遇。那时,谁又是谁的依靠?岁月早已模糊了容颜,那串红珊瑚的念想和一段昨日风情只成为一瓣心香,永存心间。 一串珊瑚,一串玛瑙,一块烟玉,在暗香残红里重温惊艳一回的流年。青春已逝,再回首,谁又是谁的宝! 日子依旧珊瑚一样鲜红,只因纯洁与美好,只因青春年少的情怀与简单。 亮宝节,虽然人们戴上了最值钱的珍品,穿上了最漂亮的民族服装,但它不是我们俗人心目中的夸富贵。藏族人亮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它是迎接春天到来的一次生命欢舞。春的绚烂化身于姑娘小伙的胸前、裙边、发丝间,在甘南草原,在寂寂山谷,他们的笑语欢颜把一河冰凌化开。他们的青春圆润如珍珠,闪着莹洁的暖光。 亮宝节——人心向着光明,始终对生命满怀憧憬:为大自然,为前面更长的路,为更美的人,为更多的宝,这一切足以使你内心丰盈如春日花开。 走在路上,穿戴盛装的少女孩童都似春花摇曳,甘南草原清冷的风里,相遇那一刹,我迎来满怀芳香。他们才是这寂寂高原真正的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