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
为了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养生,想通过饮食来呵护身体。可是网络上充斥了太多关于吃的谣言:鸭血清肺、草莓致癌、隔夜菜有毒、果汁减肥……这些“经验之谈”,估计很多人信以为真了。 谣言的生命力为何那么强?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营养传播大会”上,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指出,很多谣言流传甚广、模棱两可,特别是一些内容不完整的传言,往往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如果不具备丰富的营养专业知识,很可能被其光鲜的外表欺骗。 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认为,谣言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一是营养与健康直接挂钩,而食物营养健康谣言时不时“现身”袭击公众的心理底线;二是一些内容不完整的传言和信息流入社会,由于人们主观意识的参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形;三是正确、真实的营养信息相对缺乏,容易让一些谣言乘虚而入。谣言的扩散往往是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因此辟谣信息出现越早,谣言的扩散面就越小。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公众的营养素养更成为传播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涂光晋教授表示,随着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是记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信息发布渠道的便捷让公众很方便地拥有了话语权,“知识鸿沟”不复存在,健康教育“知信行”的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良莠不齐的健康信息,有的人偏听偏信、有的人道听途说、有的人以讹传讹,引起了新的混战。 专家表示,俗语说:“谣言止于智者”。面对各种精心包装的谣言,公众一定要擦亮双眼,看到营养知识就多思考一分,一般不妨从以下三步着手。首先,找到说法的出处;其次,验证发言人的资质,看发言人研究的领域与自身的言论是否属于同一领域;然后,研究同领域其他专家的说法,并进行比对,不可偏听偏信。这一步骤能有效识别“草莓致癌”、“无糖食品吃不胖”等常识性健康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