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姸
在孩子的所有情商元素中,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与日后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密切相关。要想在群体生活中如鱼得水,了解、熟悉社会和自身所处的环境,对它做出适当的反应,是一门必修课。从中,孩子能逐渐懂得如何把自己的、他人的期望和需要相协调。这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宜早不宜迟,越做越好。 交往第一课:谢谢、请、对不起 孩子受人欢迎,自然要从最初接触外界做起,父母要教给他们最基本的交往规则——谢谢、请、对不起。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接受人家的礼物、得到他人的夸奖、受到别人的帮助,都要说“谢谢”;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事或帮忙,应先说“请”,并采用征求的口吻:“请为我……好吗?”对父母也不例外,不能采用命令式:“把杯子给我!”;无意中碰倒了小朋友或损坏了他人的东西、给人造成了大大小小的麻烦,要向人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在此基础上,对孩子的社交行为给予许多细致、周到的帮助和指导,使之明白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怎么和小朋友相处、怎么在游戏中遵守一定之规。比如,同伴、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不争夺玩具和物品,不骂人、打人,学会日常的礼貌用语。在此,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帮孩子结交更多的朋友 有些孩子喜欢独来独往,不合群。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就要仔细观察,为孩子创造与小朋友接触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比如出门时带上一些玩具,教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完成游戏;如果孩子喜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成人千万不要出面,而是暗示孩子如何与对方协商获得,比如相互交换。也可多带点食物,由孩子分给小朋友。 每个孩子都会无意中做错一些事,或者有不好的行为,父母应及时发现这些苗头并制止。要求孩子向对方道歉,表达和好的意愿。 充当不同的角色 通过游戏,让孩子在家庭、和小朋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变换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获得更多的人际交往的体验。 请孩子当家长,父母当孩子,“孩子”渴了、饿了、困了、不高兴了……看看“家长”怎么关心、照顾、哄“孩子”。他可能会把自己的娃哈哈、小零食给你,可能给你讲故事、说一首自己编的儿歌、弹奏一首他新学的钢琴曲,抑或把他最喜欢的发卡戴在你的头上。 与孩子玩“串门”游戏,由孩子和父母分别当主人和客人,从中使他学会当主人,尝试热情、礼貌、周到待客;客人如何在别人家里遵守一定的规矩,比如不能不经允许随便动人家的东西、不能大声喧哗、与人交谈时不能东张西望等等。 借助具体的游戏情境,孩子能感性地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而在反复游戏中,孩子能有机会实践、感觉并思考,逐步丰富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必须提到的是,在培养孩子多种情商技能的过程中,因为孩子尚小,成人科学的参与和指导能使孩子少走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