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尼江美丽
——甘南州践行群众路线依托双联行动解决“尼江”问题纪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08月2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甘肃日报》记者 马克利 赵梅

  百年藏寨,碧草蓝天,牛羊成群,风景如画。
  水去浮华,川流于此,记录一段人世间的佳话。
  是情的深长,爱的博大,换来今日的“尼江”美丽。
  坐落在甘南州卓尼县草山深处的尼巴村和江车村,历经7300多个日夜的争斗,终于在今年初秋,实现了20年来首次成功混牧。
  “尼江”问题从“兵戎相见”到“破冰融冰”,再到“春暖花开”……如此巨大的变化,就发生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
  穿两村而过奔涌向前的车巴河,流淌着“尼江”干部群众的汗水和泪水,曾经的积怨和现在的宽容;记录着党中央的关怀和眷注,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和牵挂,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的信心和务实;见证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和风细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润物无声,双联行动的民心效应。
和谐牧场的回归
  立秋后的尼巴乡,青稞熟了,油菜待收,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8月10日,记者从尼巴大沟河溯流而上,来到帕吾娄沟。一顶顶白色的帐篷散落在草原上,一群群牛羊在悠闲地吃草,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这是我20年来第一次来帕吾娄沟坐牧,以前一直在阴面的沟里。”尼巴村4组的旦知草从冬窝子搬迁到了这里,她一边说一边搅动着晾晒的曲拉。
  “多少年了,终于可以在一起放牧了。”隔壁帐篷的德格草,边说边揉搓着做皮袄用的小羊皮。
  在距离他们800米左右的草地上,是两顶江车村牧民的帐篷。
  “今年搬牧没有发生冲突,在这里挺好的!”江车村一组村民拉毛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告诉记者,去年因为草场之争,夏天一直在冬窝子坐牧,冬天牛羊没草吃,死了很多,全家心痛。今年的坐牧办法会保证冬天牛羊有草吃。
  “目前,尼江两村夏季搬牧已经全面完成,两村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对立对抗状态,实现了和谐有序的混牧。”甘南州州委常委、秘书长、卓尼县委书记杨武介绍说。
  “曾经集民对峙、武装械斗的场景就像噩梦,现在终于过去了,这是多年来我们干部群众都期盼的结果啊!”已在尼巴乡工作21个年头的乡党委副书记、尼巴村包村干部准格加感叹道。 
  尼巴村和江车村是卓尼县尼巴乡所辖的两个自然村,两村相邻而居,世代以游牧为生,两村因草场纠纷争斗不断。
  夏季搬牧对其他地方的牧民来说,是件自然而快乐惬意的事情,但对尼江两村而言,意味着痛苦的经历,些微的摩擦便会产生“火花”,引来对峙,甚至械斗。因此,夏季搬牧历来是“尼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尼江”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今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在前期群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尊重历史,考虑现实,依据两村1995年以前的混牧习惯,权衡各方利益,汇集两村民意,经过多次分析研判,提出了《关于尼江两村夏季坐牧的意见》,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讲解。
  搬牧前夕,工作组分组进入帕吾娄沟等混牧区,详细掌握混牧区地形和牧点分布情况,深入牧户家中了解两村群众想法,及时化解消除群众顾虑。
  6月下旬,尼巴村和江车村牧民夏季搬牧迁徙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6月27日,江车村牧民陆续从冬季牧场搬迁至帕吾娄沟。
  7月11日,尼巴村牧民分七组开始搬牧。
  7月24日,已搬至帕吾娄沟的尼巴村和江车村牧民重新分组,随后陆续搬迁至娄扎沟、加巧沟、赛欠沟、赛群沟,从而实现了全面混牧。尼巴村和江车村彻底打破了20年来以尼巴大沟河为界,尼巴居阴,江车居阳的坐牧方式。
  “这是20年来第一次混牧,现在大事情解决了,以后不用操心了。”尼巴村村民贡巧东珠在他两年前新修的家里告诉记者,以前搬牧时总会因冲突而引发对峙事件,今年的成功混牧让他感到很欣慰。
  牧场安定了,在家的老人们才能心安。
  贡巧东珠今年53岁,他有100多只羊,7头犏雌牛,他打11岁起就开始放牧,直到7年前,儿子、儿媳接替他后便在家里和妻子照看两个孙子。
  “我学了拼音、数字和藏文字母,老师还教我们唱歌、画画做游戏。”贡巧东珠的大孙女才让塔仲今年7岁,在尼巴乡小学上学前班,她给记者“炫耀”着自己学到的知识。
  “现在政策好,孩子们再不用去牧场放牧受苦了,一定要让他们好好上学。”贡巧东珠看着在细雨中嬉戏的姐妹俩说。贡巧东珠只上了小学4年级,儿子桑杰才让也只是小学毕业,他越来越感觉到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的儿子今年参加了乡上的摩托车修理培训,正在考虑再多学一些技能。
  走进尼巴村村民贡布苏奴家,篮球场般大的院子里种满了绿油油的豌豆,屋檐下几盆叫不上名字的花儿开得正艳。说到混牧,这个热爱生活的老人非常高兴,“我今年69岁了,能看到混牧很欣慰!”他搂着孙子动情地说:“争斗20年,穷了两个村,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我舅家就在江车村,20年没去过他家了。我们都不希望把仇恨传给子孙们,有亲不能走,有友不能访,这让我们很难受,我们希望后代们能幸福地生活。” 
  “夏季混牧的顺利推进,无疑是‘尼江’问题从‘破冰融冰’向‘春暖花开’转变的分水岭,更是两村群众由‘背靠背达成共识’向‘面对面握手言和’转变的里程碑。”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俞成辉感叹地说。
尼江往事
  回归静谧的牧场水草丰美,牛肥羊壮。但是,车巴沟并不是一直如此祥和宁静。
  车巴沟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是多大的仇恨让尼江两村的和谐来得如此不易?在车巴沟行走时,这个疑问一直在记者脑际盘旋。
  自1958年以来,尼江两村因草场纠纷一直存在争执,但矛盾并没有恶化到刀枪相见的地步。然而,“1995年的一起牛马失窃案,打破了草原的宁静。”在尼巴村69岁的老人贡布苏奴的讲述中,“尼江”问题的面纱轻轻被揭开。
  1995年10月9日,尼巴村村民桑杰肖家的10头牛和苏奴加措家的两匹马被盗。根据以往两村的习惯,牛羊丢失后都会去对方那里查找询问,找到后领回即可。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一次,却引燃了两村20年的争斗与仇视。
  当桑杰肖和苏奴加措根据各种情况判断后,有针对性地去江车村两户村民家中询问时,一户村民以把他误当作贼,毁坏了他的名誉而愤怒不已。几天后,这位村民和几位同伴在江车沟口砍伐木材时又与尼巴村人发生了冲突。事态迅速升级,10月18日,两村在江车沟口发生第一次大规模武装械斗,造成江车村3人死亡、8人负伤,尼巴村1人死亡、9人负伤的重大流血事件,被称为“尼江事件”。
  事发两年后,经卓尼县公安机关侦破,当时确实误会了江车村那位村民。牛羊失窃案件虽然水落石出,但两村却再也回不到从前……
  两村的纠纷不断升级,“尼江”似乎成了一片没有边际的沼泽,偷牛盗马、群体性械斗的不断发生,让两村村民陷入了仇视械斗的恶性循环。
  2012年7月29日,几名江车人将一名尼巴人用乱石打死,让两村的形势再次恶化,两村势不两立的情形愈加严重,几句口角,牛羊丢失等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都会成为随时点燃两村武装械斗、造成流血伤亡事件的导火索。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争斗中逝去。从1995年发生武装械斗,到2012年“7·29”案件,两村在相互仇杀中先后有22人死亡,86人受伤。
  在一次次演化升级的争斗中,两村开始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坐牧办法:以尼巴大沟河为界,尼巴村在赛欠、赛群沟的阴面坐牧,江车村则在帕吾娄、加巧、娄扎3条沟的阳面坐牧。
  持续的草场纠纷、仇杀械斗,使法律在两村群众的心里几乎形同虚设,武装对峙、偷牛盗马、打架斗殴等犯罪行为在部分人眼里甚至习以为常。
  因为纷争,尼江两村错失了20年的发展机遇,严重消耗了原本并不富足的财富,成倍拉大了自身与外界的发展差距。
  美丽的车巴沟,被仇恨和恐惧的阴霾久久笼罩着。所有人都在想,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省委的决心
  在“尼江”问题的处置上,党委政府一直没有缺位。每一次重大事态发生后,当地党委政府总是第一时间介入,积极作为,对纠纷进行调解或裁决,但裁决或得到群众抵制或执行一段时间后便又回归到原点。
  1997年底,卓尼县在全车巴地区选定了20名有一定威望、了解车巴沟历史,调解纠纷经验丰富的有识之士成立了民间组织,对两村的纠纷进行调解,然而调解组织的调解意见最终遭到村民拒绝。
  2012年5月10日,为期10年的《临时坐牧办法》到期后,新一届卓尼县委县政府在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关决定,也遭到两村的抵制。
  2012年“7·29”案件发生后,甘南州组织公安民警先后两次进入尼江两村收缴村民非法持有的各类枪支弹药,并依法逮捕两名犯罪嫌疑人,出动警力千余人次。
  每一次政府的出面,都能使局面稳定一个时期,但一旦涉及到草场利益,涉及到历史积怨,一切便又回到原点。
  周而复始中,群众和干部都精疲力竭。一段时间里,很多当地干部甚至患有“尼江恐惧症”,开展工作时不敢直面矛盾,能躲则躲。
  “尼江”问题引起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必须彻底解决“尼江”问题,还牧民一片清静的草原。省委省政府一直在思考解决“尼江”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也下了解决“尼江”问题的决心。
  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把“尼江”问题列为必须要啃的“硬骨头”,并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指导开展工作。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更是把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亲自研判部署,跟踪指导落实,为“尼江”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遵循,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3年8月28日,王三运专程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听取了“尼江”工作汇报,提出要集中优势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把彻底解决“尼江”问题作为全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抓好抓实。
  2014年11月3日,在“尼江”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关键时刻,王三运带领省交通厅、省扶贫办等厅局的主要负责同志来到车巴沟看望慰问尼江两村群众。
  当天,车巴沟这片美丽的土地充满了喜庆与祥和。听说省委书记要来,尼江两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手捧洁白的哈达早早就在村头街边热情迎候。
  20年来,他们第一次走到一起、坐成一团,面对面与省委书记座谈交流。
  “多年的纷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和损失,经济发展慢、生活水平低,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和谐稳定的重要性,我们一定会珍惜当前的好局面,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好两村的和谐稳定。”尼巴村群众代表说。
  “村里交通闭塞,希望能有一条从江车到碌曲的公路”“很多村民住在河边,常年受泥石流威胁,希望能搬迁改造”“自身发展很困难,希望加大双联帮扶”……江车村群众代表说。
  两村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向省委书记倾吐心声,表达要共同维护团结稳定局面的同时,诉说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有的村民代表还就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水平提出了建议。
  面对村民的心声,王三运认真听取、仔细记录,对大家的想法和建议一一给予回应,并确定了“坚持群众路线大法宝、团结稳定大方向、依法办事大道理、基层组织大堡垒”的工作要求,号召省州县乡各级领导和两村群众为把尼江两村打造成“团结稳定村、文明富裕村、坚强堡垒村、先进模范村”而努力奋斗。王三运还现场办公,具体研究部署两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相关工作,解决群众面临的难题。
  随后,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尼江”工作调度会,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再次来到车巴沟进行实地调研,一批惠及民生、保障尼江两村发展的项目相继落地。
  2015年6月和8月,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先后两次深入甘南州和“尼江”地区现场办公,研究制定并推动落实了一系列倾斜支持尼江两村发展的举措。
根子还在脱贫
  稳定和发展,无疑是推动尼江两村向前发展的两驾马车。让尼江两村走出贫困,让村民把心用在发展上,用在脱贫致富上,才是解决“尼江”问题的根本。
  “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把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和影响当地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解决好,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双联对口帮扶机制,加强两村帮扶力量,让有实力的企业对两村进行联系帮扶……”在尼江两村现场办公时,王三运对双联和扶贫工作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