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妈妈 儿子五岁时,舒婷从儿子的视角写了《我儿子一家》一文,该文后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在儿子将要考上大学之际,又为儿子写了一篇《临别赠言》,提前寄语将要迈入人生重要路口的孩子。在这充满亲情与关爱的字里行间,一个新型的母亲形象跃然于我们面前。 1.从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孩子 舒婷对孩子有一颗平常心。尽管她自己是名人,但她不奢望儿子也成名成家。儿子上幼儿园时,班里很多小朋友家里都买了钢琴、小提琴……父母都忙着为孩子开辟第二课堂。有人问舒婷:你儿子学什么?舒婷回答:学玩。儿子喜爱画画,她就买来一大堆画笔;儿子喜欢剪纸,她给他买来剪刀和彩纸;儿子喜欢足球,她就辛辛苦苦地陪练;儿子要当司机,她就买来各种玩具汽车。她只希望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儿子的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她从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更愿意做一个民主的母亲。 儿子成长中可能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比如吸烟,对这类有害身心健康的事,舒婷坚决反对,而她对这种事情的处理方式也很巧妙。偶尔夜归,见三两个男孩子缩在黑巷里,轮流吸着烟头,不由担心起来。于是舒婷问儿子:“你是不是觉得抽烟很神秘?如果你和班上男同学想知道什么叫吸烟,就邀请他们到家里来,我买包好烟,你们可以安全地尝试。”舒婷说,这样就像接种疫苗一样,试图提高孩子对香烟的免疫能力。因此还郑重告诫:“当然,必须到此为止。” 2.用平和心态讨论情感话题 通常青春期的孩子情感困惑很多,父母对此类问题一般极为敏感,有的是避而不谈,有的忧心忡忡,而舒婷并没有避讳与儿子谈论爱情这个话题。她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的。 在《临别赠言》中,舒婷甚至以探讨爱情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舒婷说:“儿子,爱情迟早会来临。有时像春雨,润物细无声,等你觉醒,它已根深叶茂;有时像一记重槌,当胸一杵,顶得你耳鸣目眩,心碎肠断;有时像台风过境,既有烈焰般的轰轰烈烈,也具有毁灭性的一面;更多的是普通人的爱情,游戏般的挫折和考验,小小的惊喜和甜蜜,平淡、庸常、琐碎,然而持久。” 舒婷告诉儿子:“我不信任中学时代的恋爱。高中功课紧张,压力大,需要付出全部精力和时间。尤其前景未明,你很难预测你的心上人会不会和你考上同一所大学,更难预测你们有没有足够的爱情,来忍受至少四年的分离,包括抵挡其他诱惑。我还不至于土到一提谈恋爱就考虑天长地久,但我也不能新潮到把爱或者情当摩登时尚或一剂精神泻药。”她忠告儿子:“不管初恋成功与失败,不管它是一生一世或者仅仅是过眼烟云,都必须真诚对待,才不会辱没了你和你所爱的人。”她的教育方式是开放而不放纵的。 3.无论遇到什么 妈妈总在你身后 舒婷一直鼓励儿子和同龄人交朋友,也为他举办party,支持儿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因为有功课,除了适当的管制一下时间,从不过多地询问给儿子打电话的是谁。舒婷告诉儿子:“我自己从小依赖友情,上帝慷慨赐我许多肝胆相照的朋友,他们不但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其柔光淡彩,同样荫护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深信你将有自己的好朋友,不管是红颜知己还是管鲍之交,相知、默契、忠诚而久远。” 舒婷在写给儿子的赠言反复强调:“无论你遇到什么,任何时候,你感到孤单、渴求温暖,你都会看到身后有我,你从不远离永不失望的母亲。” 在舒婷对儿子的教育中,没有父母威严的命令与呵斥,没有保姆般的烦冗与唠叨,更没有世俗的功利色彩,却处处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她谆谆的教诲像一位人生导师,为儿子点亮前行的航标灯。舒婷是儿子的导师,更是儿子的朋友,在一言一行中传递着做人的道理与幸福的真谛。 西方有句谚语:母亲的膝头是世界上最好的学府。由此可见,母亲以及她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之大。舒婷让儿子生活在这样充满亲情与尊重的环境中,并且以这种独特的形式教育儿子,这种宽厚、深沉,充满诗意的爱,让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借鉴。 人物档案 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她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作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