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翠峰山寺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09月28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王一清

  “遥指层峰翠黛深,山藏小寺送钟声。”翠峰山的自然风光无凝天成佳趣,让游人流连。而寓于其中的山寺古刹更为这里增添了苍古沉郁的情韵,只是攀登那翠峰山崖颇不容易。沿舟曲城西鱼脊背似的陡壁盘桓而上,唯一一条羊肠小道,乱石参差,悬斜的砂砾路面每每使人脚下跸跸,行来无不惊心怵目。过了“松林口”还得扶松依崔,以陂陀蜿蜒趴行。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老松古柏,龙枝虬干、荫郁参天。方至山顶,于高敞处只见一溜青瓦灰顶掩蔽在葱绿浓荫之中。穿越殿堂式山门,向上经过中殿,来到单檐歇山顶,前带廊檐的圣母殿。殿北配以观音堂;殿前果木花草杂植,枝繁叶茂、宁静而优雅,真是“天下名山僧占多。”整个山寺建筑居岗临谷,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打破了一般寺观轴线对称的布局和方正格式。以得景为妙,极富山林野趣。其中圣母殿、石砌踏步,方砖铺地。西阔三间,南北长5米余;进深两间一椽;东西宽6米,廊前明柱四根,殿顶布灰铜板瓦,正脊前后看面饰缠枝牡丹,两端置龙吻,二龙怒目卷尾,张口吞脊,姿态威猛。中央是一个兽面火珠砖雕,垂脊上饰蹲兽,殿内木结构呈梁袈、穿斗混合式。前后廊明柱间施以卷棚顶;檐下各科斗拱,古朴浑厚,保留明代建筑特色。檐桷翚飞,玲珑奇巧。失漆的梁枋、格扇、庭楣上隐约可辨斑斑简洁而素淡的彩画。青、红、蓝三色相间,柔美和谐,典雅庄重。加之四周层翠相拥,古柏盘错,使咫尺天地,显得幽邃渗透,净无纤尘,依稀在证实当年翠峰山寺香火旺盛,信士络绎的情景。站在寺前,心中豪气荡然。透过树眼缝隙北望露骨山,赤褐色的裸岩嶙峋突兀,拔地向天。一股细流自绝崖石罅中迸出,形似素练悬于峭壁。终日云絮四漫,茫茫一片白雾,堪与黄山云海媲美;东眺连绵起伏的山壑,状若万倾波涛,涌向天际;南瞻笔架山下,泱泱白龙江水如九曲回肠,在峰谷间萦迂东流,与山一样没有终了。舟曲域垣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机关民居一直漫上“三眼峪”。层层流转的梯田,或如锦缎,或如碧玉。此时此刻,不知是因为远别世俗人间,还是刚刚脱离都市嘈杂的缘由,一种超越尘世的情感悠然心头,觉得没有比此间更清新优雅的所在了。难怪道家弟子选择这样的环境,潜心修持,使人与自然更加贴近,以便断绝烦恼,清静虚无。
  建筑物是一定时代的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体现。宗教性建筑的象征性尤为突出,往往以显示宗教性虔诚的崇拜和其它社会功能为确定目的。如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拱拜尔”式礼拜寺、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大教堂,皆喻示教徒净化的心灵向天堂升飞。藏传佛教寺院则弥漫着高深莫测的氛围。
  汉地宫殿式寺庙大都置于山回峰转,苍松翠柏的环抱中,给人庄严肃穆的情感。曾几何时,翠峰山寺以其琼楼玉宇、悠悠钟声和缕缕香烟,震慑了乡里多少善男信女的心境,使他们匍伏于尘埃,在冥冥之中,乞求神灵保佑,四方平安。
  翠峰山原名翠云峰,因其景色奇秀,幽静宜人被列入西固八景。翠峰山寺于明宣德六年,由西固军民千户所武备将军李瑛及其夫人徐氏营建,融佛教,道教于一炉。明正德12年更名天寿寺,至今,已有550余年的历史了,原有光石楼,药王庙、洞宾阁、钟鼓楼等。可惜,饱经沧桑之变的天寿寺,已非昔日面目,仅存的三座殿堂,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飞檐部分坍塌,墙垣剥蚀,屋顶上长满了杂草、苔藓、窗棂门槛破败不堪,殿堂里空无一物,原有的六尊神像荡然无存。凝滞的空气里飘荡着浓重的霉陈气,唯有地上残留的灰烬仿佛在向叩访者叙说着什么。“无可奈何花落去”,在社会疾速进入现代生活的今天,僻处一隅的小小山城也为世纪风吹拂,人们哪舍得将钞票花到寺庙维修上去,何况天王菩萨已不灵验。故而落得这般寂寞冷清,凋敞寒伧。那情状好似已熬磨到历史的尽头,再也经不起一次风雨了。眼见着这一古建遗构连同这里的生态环境,随着岁月的流逝,将一天天消失而去,竟至在心头成为一缕嗟叹。
  (原载于《格桑花》1991年2期)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