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相比过去几个五年,‘十二五’是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中国新旧发展动力加速更迭的五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步入新常态的五年,时局微妙、阶段关键。”中央党校研究员周天勇说。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普陷低迷,复苏有待时日;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列车告别30多年来的超高速增长,“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加深,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 对于这一复杂变化,党中央有着深刻洞察。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鲜明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是‘十二五’一大关键词,直观表现是经济增长出现换挡减速,但更要看到,新常态下新老发展模式加速转换,中国经济开启了不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而依靠质量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说。 ——这是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政策思路,处变不惊、保持定力的五年。 “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 何谓战略的平常心?没有大规模放水,没有超强度刺激,而是顶住下行压力,坚持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宏观政策多年保持总体稳定。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之锚。盘点今年央行几次准备金率下调政策,“定向”色彩鲜明。其中,多次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予以额外“关照”,更是凸显出稳健且精准的调控特征。 “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一味地放水漫灌、刺激增长,就会痛失发展方式转化的最佳时间窗口。”陈东琪认为,近几年决策部门坚持定向、区间和精准调控,没有搞强刺激,保持了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通过稳定的政策传导给全社会。 “尽管市场出现波动,但政策相对稳定,我们下决心专注创新,一心研发,这两年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告诉记者,这家拥有全球三分之二吸管专利的企业,上半年利润已超过去年全年。 ——这是改造调整旧模式、创建构筑新模式的关键五年,一系列想改未改、想推难推的改革举措接连推出。 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稳中求进”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等各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制度方案相继出台,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 ——这是不断激活市场活力、创业创新风起云涌的五年。 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双创”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从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到规范改进行政审批行为,从推进权力清单制到优化政府服务监管,从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到放开商品服务价格……一系列事关简政放权的举措取得实质性进展,激发各种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出台20多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极大地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 同心协力谋发展,上下一心百业成。 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国,中央的决策部署化为各地区各部门的行动指南。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第二年的地方两会上,多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被提及的平均次数在50次左右,许多地方更是将“全面深化改革”单列出来,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回望过去五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放缓,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党中央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把握规律、奋发有为,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控风险,确保了经济增长换挡不失势,显示出了驾驭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的智慧与勇气。 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深秋的北京生命科学园,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正与同事们一起规划企业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十二五’具有转折意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我们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技术创新和营业收入‘双丰收’。今后五年,只要发挥好自身优势,一定能迎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文剑平说。 谈到过去五年,无论是企业家、创业者,还是专家学者,几乎都会用到“转折”二字。“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十二五’无疑处于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特有的战略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7个五年规划,这35年是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全新事业,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今后的35年又将是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新局面的关键时期。 “评估‘十二五’,要放在历史的坐标中。作为一个时间中继点,过去五年,无疑是一个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过渡转型的重要时期,它以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陈东琪说。 从经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出现深刻转变,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讨论的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在“十二五”时期真正拉开大幕,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开始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 “十二五”发展的里程碑意义,体现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上,更体现在发展理念的变化上;体现在顺势而为上,更体现在主动谋划上。 行进在又一个五年交替的时空坐标上,中国将目光瞄准下一个五年之末,乃至更远的将来。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体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深改组围绕生态建设“一揽子”通过4项改革方案,国务院颁布实施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系列制度建设次序推进,“美丽中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五位一体’,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也将对未来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 实践的步伐不停息,理论的创新无止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目标、总任务,着眼未来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15个领域、330多项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180多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姊妹篇”; ——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思想方略日益成熟。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步步提升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阔、理论不断创新、制度日趋完善。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谋划‘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和‘魂’。”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指出,这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中央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一系列重要举措正在全社会激发起实现中国梦的文艺力量。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并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文化法治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作出部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不断迸发,我国文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取得骄人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的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的进展。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方略影响深远。伟大的实践、丰硕的成果,正不断增强着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战略布局已经形成,宏伟蓝图即将绘就。告别“十二五”迎接“十三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以崭新的步伐昂首向前。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