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慧
《阿让山》是一部特异的作品,不是传统的神魔小说,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玄幻作品,它在传统古典文学的叙事背景下讲故事,惊心动魄的壮怀和缠绵动人的情怀交织辉映,表现出多彩有趣,深邈绵长的意境。 《阿让山》的故事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传统神话的底色,同时糅合调用了《西游记》、《封神演义》、《山海经》等中国文学经典中积淀深厚的极其广泛的资源,涵盖着人们由来已久所熟知的另外多层阅读背景,经典文本在读者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深厚的理解模式,所以很多情节不在书中,而在书外,书中没有细讲的情节在读者的头脑中同样丰富而多彩,这是这部作品的巧妙之处,大量出场的人物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情节历历可现。《阿让山》在这一基础之上对这些人物进行再塑造,让他们成为配角,同时另辟蹊径为作品塑造了新的主角形象,围绕新形象展开的故事情节更加余味悠长,轻松避免了历史的束缚,稳中出新地进行独特又合理的自我表达。 故事在过去与现实之间丝缕交织,自由穿超,我们看到的尘世和仙界、妖魔与凡人、天宫和地狱,背景广阔场景恢弘,这些人物形象相互关联又个性缤纷,都被作者赋予了丰富而复杂的价值内涵,超越了原有形象的单向性和特定化。他们自身矛盾重重、行动不居、沉浮挣扎,他们师出有名却不同以往,超出了人们对原有形象的阐释框架和解释规范,不断超越着读者的期待和认知,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打开新的视野和范畴。这部作品是传统的,但也是现实的,小说里的人与事,对应着现实中人们对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个体性格等内在冲突的悖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理解。如主人公青桐在轮回中,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懵懂”个性,从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对爱的追寻到追问“我是谁”,为了谁,再从“懵懂”中暂时舍弃小我,赴身于大义,从追求个性和灵魂的圆满,走向了为信念和理想奋起斗争的人生道路。她完成了自身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和个体性格,同时又突破了个人身上的这一切。就像天女佐瑞,曾经依恋着天神哪吒的她为了纾解人间的苦难,下界到阿让山,同时把自己的“个人”的爱和价值融入那一方山川,甚至化身为“曲纱”圣水,泽被人间。《阿让山》作品中的形象,大多超越了传统经典文本中的内涵,从人、魔、仙、鬼的忠诚和叛离中,九死不悔地追寻着真正永恒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像金鼻老鼠精说的那样:我本来是害人的小妖精,不害人算什么妖精!但在白晶这个妖身上,却最浓重地凝结着自由、勇敢、友爱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精神。 《阿让山》中,代表正义、扭转乾坤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经典中的草根英雄孙悟空,而变为备受磨练九死不悔的女子青桐,但她和孙悟空一样,隐喻的意义一脉相承。生活在天宫的青桐,不是天界真正的仙女,而是被神安排好命运的神之外的生灵,本该有既定的轨迹和去向,但她却有坚韧不变的心志和自己选择的道路,为一种信念和理想奋起斗争,即使为此伤痕累累拼上性命,也心志不灭斗志不减。《阿让山》中的青桐形象,表征着对权威的对抗和消解以及对等级制度合法性的质疑,这一点是对传统经典原有人物形象和核心价值的尊重和延续。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种塑造中有意无意突出了女性的主体作用。至高无上的天庭,是一个以男性话语为轴心的权力世界,主流创作一贯排斥女性英雄,在任何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中,上至天庭王母众仙,下到各路妖魔鬼怪,女性形象通常只是陪衬和辉映,而《阿让山》中主要角色都是女性,从正面英雄青桐、左悔青到反派角色王母娘娘、羽扬,她们酣畅淋漓地进行着自己的选择,四面受敌而奋力打拼,内心迷茫但从不绝望,遭到围攻也不改初心,在备受艰辛与苦痛的同时打破僵局快意人生,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当下女性的一个展现和观察?如羽扬背叛了自己的种族,但他背叛的理由却是因为爱,即使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她悔悟之后,她也没有表现出胆小懦弱,而是用“昆仑之阳”燃烧了自己,黑夜里那绚丽的光芒因为是爱的火焰,也将会使她被永远记在读者心中。 《阿让山》在宏大背景的铺展和玄幻情节的推进之下已超脱了小情调的局限,在此背景之下,舟曲巴藏阿让山的古朴神秘贯穿始终,严丝合缝,潮水节古老的传说和当地独有的民俗通过再创的奇幻情节和琅琅上口的民谣等元素丝丝展现,使得这一本就流传深广的民间故事具备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和对应的余地。同时这一部分的描写,鲜明地表达出《阿让山》的人间情怀,美丽的村寨淳朴的人心和简单的生活中蕴藏着改天换地的力量,甚至让人觉得这种简单平凡的生活才是永恒和真谛,就如作品中通过后羿的视角所表达的那样:“雨后的清阴,小囡的脚丫,羊儿的咩叫,还有女子绣针底下一朵又一朵缓缓盛开的花朵……千锤百炼的生魂也曾有过一丝动念,此生此世,万生万世,只在此间做一凡人,常见寒来暑往,云过天晴,伴着那么一名常在此间的女子,看她言笑晏晏,便好了。” 《阿让山》的主体脉络是爱情,弥足珍贵,超越一切,熠熠生辉。如巴卡和佐瑞、江白和瑙如的深情,哪吒对青桐的挚爱,二郎神对左悔青的仰慕,老鼠精白晶和狐貂花荣的相依,裘公和孟婆的温情……星光过天河,爱情成为四界最为神圣的存在,它取代了权势、财富和一切私欲,这是对中国传统经典的演绎和创造,也是对人类古老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又是作者小说创作主旨和意图的必然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