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作讯 (记者 张继元) “十二五”期间,合作市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的扶贫拉动作用,实施“大动作”,让以前分散的群众“攥成拳头”,使更多的资金“整合”、大家的钱袋“扩容”,让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合作市通过“小钱引大钱”,调动大量民间资金,投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结探索出产业发展结合型、政策资源整合型、土地节约搬迁型、创业就业带动型等多种易地扶贫搬迁类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合作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6024.6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104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347万元,地方配套14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1944万元,群众自筹2678万元。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67户、1733人,新建移民安置点2个,建设安置区居民住房22695平方米、水泥混凝土道路3.8公里、饮水工程2处。迁出区贫困户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近年来,居住在合作市偏远牧区的群众,住房由过去的土房、危房变成了砖混结构房屋,户均住房面积达到85平方米左右。同时,政府积极解决搬迁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随着信息的畅通,群众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转变,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生产技术培训,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