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龙 马保真
一条条水泥村道贯穿乡间,一幢幢农家新屋错落有致,一串串欢声笑语漫溢田野…… 今年以来,合作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关于加快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立足市情,着力改善民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各项事业协调稳步发展,一个又一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相继崛起。 景色宜人美如画,农家今日醉春风。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合作市徐徐展开…… 康庄富路展新景 一条长11公里的水泥硬化道路盘山而上直达村中,打通了佐盖曼玛乡牙日卡村群众的出行路,也铺平了他们的致富之路。村居变美变靓,村民们腰包渐鼓,他们争相称颂:“是党的好政策以及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让我们梦想成真,过上了好日子!” 今年,合作市精心选择了自然环境好、区位优势好、发展前景好、文化特色好、村风民风好,群众积极性高、带动示范作用大,具有一定基础设施条件和组织基础的卡加曼乡香拉自然村等10个自然村进行示范创建,涉及农牧民525户2951人。 勒秀乡安果自然村距离市区40多公里,出村的路缺乏养护,坑洼难行。而今,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人畜饮水、村级组织活动室、房屋风貌改造等民生实事项目相继建成。 合作市早部署、早落实,以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要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原则,大力整合中海油帮扶资金500万元、平凉援建资金1000万元、“两个共同”资金300万元、“美丽乡村”资金200万元及“万村整洁”、特色村寨、财政“一事一议”等涉农项目资金和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共6756万元,集中用于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4298万元。 生态示范促增收 走进坚木克尔街道办大绍玛村,青瓦白墙的房屋,干净整洁的村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昔日村道泥泞、村庄破旧,到今日交通顺畅、乡村美丽,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建设,不仅改变了这里的村容,更转变了大家的观念。 这几天,外出打工回来的庞佛玉算了一笔账:“今年,外出打工收入了2万多元,日子还算殷实。”当问起今后有啥打算时,她告诉记者,我们村现在是生态文明示范村,环境好了,交通也方便了,明年准备办个农家乐。 “现在村子变漂亮了,群众的面貌改善了,大家都开始考虑如何增收致富搞发展。”坚木克尔街道办主任阿黑说。 合作市结合示范村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差异化,避免同质化,创建风格多样、特色各异的生态文明示范村。 ——生态体验型示范村。在佐盖曼玛乡牙日卡、勒秀安果自然村依托岗岔溶洞及洮河沿岸景区等自然景观进行创建。 ——休闲度假型示范村。伊合昂街道录豆昂村、坚木克尔街道大绍玛村、当周街道南木娄村都是城郊村,集中创建休闲度假型示范村。 ——民俗文化型示范村。利用合冶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的有利时机,在佐盖曼玛乡加科自然村、佐盖多玛乡新寺自然村及交通便利的那吾乡达洒村创建民俗文化型示范村,依托民间歌舞、“南木特”藏戏等民俗文化资源,吸引过往游客。 ——特色产业型示范村。在产业发展形势较好的卡加曼乡香拉自然村、卡加道乡其乃合自然村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探索出了优化品种、提质增效、促农增收的新路子。 在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中,合作市不满足于村庄的“外表漂亮”,而是把助农增收贯穿于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牧民增收互联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的。 秀美家园入画来 道路通了,腰包鼓了。电、电话、自来水,现代化生活的配套设施齐全,村民的视野也宽了…… 合作市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不仅让农牧民得到实惠,而且点燃、激发了广大农牧民参与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的热情。 徜徉在卡加曼乡香拉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宽阔整洁的道路、生机盎然的花圃草地,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昔日的穷山村,到如今花团锦簇、绿草茵茵的致富明星村,村民脸上都乐开了花。 谈起村庄的巨大变迁,每个人脸上始终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党的政策,使我们村的面貌一年一个样,生活条件也一年好似一年,闲暇时在村里村外走走逛逛,还可以到广场上跟老伙计们聊聊天,没有什么愁事。” “农村今日景色新,改道改厕建家园,家家户户讲卫生,户户争挂文明星,陈规陋习随风去,文明新风进新村,农家今朝醉春风。”这正是对合作市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的写照,也唱响了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