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力 马云
在临潭县店子乡岐山村马营河社南坡,有一片占地840多亩的人工林,全是笔直的华北落叶松。每到夏天,树木郁郁葱葱,林子里鸟语花香,是村子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是临潭县面积最大、唯一长成的人工林。 这片人工林之所以能够长成今天的样子,和护林员董成奎密不可分。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董成奎,压根就没有这片树林。 1988年4月,临潭县农林局组织店子乡群众在马营河社南坡植树造林,5月份造林完成。因董成奎办事认真,有责任心,乡上想让他当护林员。征求他的意见时,董成奎没有多想,欣然同意。当时他30多岁,正值盛年。从此以后,不管白天黑夜、风霜雨雪,他都在这片林子里穿梭,和破坏森林的人斗智斗勇,一晃就是28年。 树苗刚栽下去也就尺把长。马营河南坡的土地,以前全部是庄稼地。成林地之后,满地的蕨麻疯狂地生长了起来。村民养的猪,都跑到林地里拱吃蕨麻,这对林地和幼苗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董成奎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猪从林地里赶出来,再把地面平整好。连续几年,他一直就在赶猪和平整土地的节奏里反复,一天下来,累得骨头都散架了。 多年以后,林地里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跑到林地里的牲畜,除了猪,还有马牛羊。有的牲口是自己跑进去的,多数是村民专门赶进去吃草的。这样,董成奎的任务就更加繁重了。为了赶牲口,他无数次被村民谩骂羞辱,甚至被人殴打。2000年,一村民将牲口赶到林里,董成奎出面制止。该村民不但不听,反而和他发生了肢体冲突,他的额头被打破。虽然心里苦,但看着幼小的树苗一天天长大,他就觉得,受这些委屈,都是值得的。 在董成奎的精心管护下,幼小的树苗,慢慢长成了大树。但是他的工作任务,却更加辛苦,更加艰巨了。树木没有成材的时候,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赶牲口、平整土地;树木成材之后,他的工作从白天转到了晚上。本村和周边村子里的人,一到晚上,就到林里偷砍树木。 不管月黑风高,不管下雨下雪,天一黑下来,董成奎就坐不住了,下意识地往林子里跑。他惦记着这片林子,就像惦记着自己的庄稼一样。 “很多时候,晚饭熟了,却找不见阿大的影子。”董成奎的儿子说。 老董是担心偷伐的人,趁着吃饭的空档来作案。等到他一圈子转回来,饭早已冷冰冰的了。冬天热一热再吃,夏天就凉吃了。匆匆吃完剩饭,又到林子里巡查。 一根棍子,一把手电,是董成奎最忠实的伙伴。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咯吱窝里夹着棍子,拿上手电,跑到林里巡逻。偷伐树木的人,都拿着斧头、镰刀和锯子,所以晚上护林是非常危险的。随着老董年龄渐长,家里人不放心,就陪他一起去巡逻。 虽然董成奎每晚都在林里看护,但总是有人来盗伐。 “关键是要把人认下。”董成奎说。认下人,跑了也没关系,同样可以向森林公安派出所报案。 这么多年来,经董成奎发现、报案,被森林公安处理的人,少说也有好几十个。 森林防火也是董成奎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孩子总是到林子里点火玩。一看见冒烟,他就往林子里跑。2009年,有一个孩子在林子里点火,董成奎赶到的时候,一棵一人多高的松树已经被烧完了。他气得火冒三丈,拿树枝打了放火的孩子。由于在气头上,不小心让树枝把孩子的脸上划破了一点皮。为此,孩子的家长和董成奎纠缠不已,要求他陪孩子到医院看病。后来在村支书的劝解下才告一段落。孩子的母亲见他就骂:“让你家八辈子人都守林!” 董成奎是名副其实的的绿山守护人,却因此成了一些村民的眼中钉,几次遭到村民的报复。一次,在他家的一块庄稼地里撒上了野燕麦,几年都没有拔完,致使这块地里的庄稼几年减产。(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