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是新一代父母通行的教育理念。但知道是一回事,实际交流中,要么抓不住孩子的年龄特点,要么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有欠妥当。 对年幼的孩子,尊重即是“听懂他的话”。在幼儿园组织的家长分享会上,草莓班的小嘉妈妈分享了自己的交流经验。平时她很喜欢和孩子一起讲故事。讲到一半,就会把故事中的情景与幼儿园联系起来,比如询问:“在幼儿园有没有像‘大熊’一样的大班孩子,会欺负小伙伴呢?”小嘉就很认真地回答:“有。但‘大熊’是‘坏人’,幼儿园里的大孩子不是‘坏人’。他只是讨厌。” 对更大一点的孩子,不仅要能“听懂”他们的话,更要尊重他们的情绪表达。 小鹏是幼儿园大班的一个孩子。早上奶奶送他进来后,就一直情绪低落。“小鹏,为什么不玩玩具,也不想吃饭呢?”老师询问,但小鹏却摇头沉默。经验丰富的老师并没有再度追问,只是轻轻地抚摸了他的额头。下午,孩子的情绪自动好转,老师再问原因,就给出了答案:上午忙着赶飞机的妈妈没有“如约”送小鹏到学校,他想妈妈了。 所以交流不等于对话,当孩子出现低落或者反常激动时,可以先让他自己发泄一下,冷却一会儿后再由父母询问原因,除了温和的语气,还可以佐以表示亲昵的肢体语言。 徐梦的女儿初二时曾经因为没有考好,被爸爸当着妈妈的面在车里一阵数落,也许是嫌不够有分量,爸爸还拿自己以前的英语成绩做例子:“我当年,100分满分,就没下过95分。”这可触到了孩子的叛逆心,女儿不高兴地顶了一句:“下次我考零分好了!”眼看气氛充满火药味,聪明的妈妈及时打岔转移了话题。 “世上任何教育都要顾及对方的自尊心。没有了尊重,就谈不上教育。”徐梦说。事后,她选择避开老公,私下和女儿沟通。先是肯定女儿在英语上的进步,然后再和女儿商量请家教补习的事。“在这以后,我和女儿更亲密了,有了困难她也更愿意找我,跟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