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花盛诗歌里的乡愁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1月2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 文旗

  文艺漫谈
  我上大学,有一段时间为诗歌痴迷不已,甚至到了“疯狂”的程度,也学着写了些分行诗,后来都被自己否定了。毕业后一直在打拼,无暇写诗,但对诗歌阅读一直没有中断过,特别是那种简单朴实又很真实的诗歌,花盛的诗歌就是这样的。初次见到“花盛”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几年前,一看名字就想到鲜花盛开的草原。但他的名字和他的诗歌却截然不同,他的诗歌里充满忧伤和漂泊感,具有浓厚乡愁情怀。
  花盛从甘南东部一个叫洮州的地方走来,那里群山绵延,有着浓郁的江淮气息。他身材瘦弱,笑容谦和,不善言谈,总是给人一种时刻在聆听的感觉。读他的诗歌中,我有一个疑惑——他的诗歌始终给人一种在路上,一直在行走,在漂泊的感觉。我也经常在他的诗歌中读到一个词“党家磨”,后来通过交谈得知,党家磨是他出生的一个小村庄,他在那里长大。几年前这个村迁徙到了酒泉的瓜州县,他没有去瓜州,留在原地工作,经常出现“无家可归”的情形。于是,我对他诗歌的疑惑迎刃而解,他的诗歌其实是一种虔诚、执着的乡愁的体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蕴涵着强烈的怀旧感和归乡感。花盛的归乡之地就是党家磨村,他在诗歌《党家磨村》里写到:“小时候,总觉得村子很大/随便一躲,小伙伴们都要找得筋疲力尽/秋天一到,遍地金黄的麦子/怎么割也割不完,从天刚刚亮/一直到月光洒满大地……/风一吹,醉人的麦香/便一浪跟着一浪,涌向五脏六腑……”诗歌回忆了党家磨的渺小与大,麦收时节迷人的乡村风光,语言精美,构思精巧。再看他的《党家磨湖》:“我业已习惯了这样静静地/静静地坐在你身旁/抛弃尘世的纷纷扰扰/只轻微的呼吸/没有人知道,你无边的蓝/月亮一样安静/有风吹过,荡漾而来的微波/月光般温暖,深情,沉醉……/很多这样的时候/我忘记自己的卑微和岁月蹉跎/在你宽广而柔软的怀抱里/恬静的睡去,那时候/梦,月光一样轻盈”,我没有去过党家磨这个村,当然也就没有见过党家磨湖,但从这他的诗里我想象得到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山有水,有花草树木,有金黄色的麦浪,有淳朴的乡民,有满山遍野的牛羊……是个富有诗意的地方,这应该就是花盛常说的“灵魂诗意栖居的村庄”吧。然而,这样美好的画面却在迁徙中打破,他写到:“直到有一天,村庄遭遇迁徙/我才知道,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像一块留在心灵深处的伤疤/时常在一个人的夜里,隐隐作痛”,这种疼痛是一种故土难离的情感反映。我没有过失去家园的经历,但我能想象到一个人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可以说是一种失去根的疼痛。他在《离开》里将这种痛表达得更加悲壮,更加令人心碎——“我一边整理残存的手稿/一边以烈酒祭奠亲人沉睡多年的魂灵/收住眼泪,收住悲痛/像收住生命的缰绳。在不断地回首中/故乡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像两道深深地辙痕/一道是昨天,一道是明天/中间是夜色一样漫下来的痛”。他说,当初迁徙的时候,他试图将这些写成一部长诗,但最终没有完成。虽然他没有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但我已经从他的很多诗歌里读到了他对故乡的这份血浓于水的深情,这是一份坚定的担当,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它是需要勇气的来付诸行动的传承,我相信花盛是一个有勇气的诗人。
  “那年,父亲的头发似乎是一夜间变白的/白得令人措手不及,白得令我深感愧疚/如果春风再次吹绿那块田畴/我将与您一起耕耘,一起计划一年的收成/如果多年前的那场暴雨再次降临/我将和您一块去修补被冲毁的地埂和河堤/您累了时,我将为您装满一锅旱烟/端详旱烟幸福地燃烧,幸福地缭绕/如果那头老黄牛还存活在人间,我将与它/一起去舔舐山顶的那片青草,并一起背回/那些珍贵的野菜,为冬天储藏幸福”,这是花盛的《怀念父亲》中的前半部分,他用四个“如果”(后半部分有两个“如果”)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一份赤子之心跃然纸上,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对骨肉相连的亲人的牵挂是花盛诗歌乡愁的又一个特点。在花盛的诗歌中,表达对父母深深地感激和怀念之情的诗歌很多。《在风中》《在党家磨湖》《凌晨两点》《秋风吹过》《父亲的话》等诗歌里,他以朴实的语言和准确的用词,以最平凡细微的,被我们极其容易忽略的细节入手,抒发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有着广泛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清晨,推开窗户才发现下雪了/——一场珍贵的雪/这多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盐/直到那一天母亲突然离我远去/我才知道母亲就是我生活中/最重的盐。她的离去/像撒在我心灵伤口上的一把盐/这洁白的盐,疼痛的盐”(《盐》)。花盛不断地写到对父亲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写到那种久违的温暖,写到因漂泊而疲惫的心所急切渴盼久违的“家”的温暖。“母亲抖掉我身上的雪花/掩面而泣。父亲说——/刚倒的茶还热着,天冷,暖暖胃吧……/暖暖的茶水像滚烫泪流进身体/流进五脏六肺。但小村已经不存在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外奔波/一直愧疚自己在飘满雪花的冬天里/没能为亲人多添几杯茶水和几件衣服/这么多年了,小村在我的灵魂深处愈来愈近/像父亲刚倒的暖暖的茶水/一直温暖着我奔波的道路”(《党家磨3号》),我似乎看到“无家可归”的花盛在甘南寒冷的冬天里孤独行走的背影,偶尔驻足守望的眼神充满忧郁和迷惘,但亲人“刚倒的暖暖的茶水”却一直温暖着他那颗漂泊的灵魂和奔波的道路。在这里,乡愁是一种亲人期许的眼神,是爱的力量,激励着花盛在生命的旅途一直前行。
  花盛诗歌里的乡愁还在于他对故乡一些生活在低处的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同情,虽然这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年代,但花盛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呼唤着人性的某种良知。《酸李子》中:“你说走就走了——/你就这样睡着了,就此与我们不别而去/就此与世无争,也不必再为工钱与包工头撕扯谩骂/不必为父母瘦弱的身体辗转难眠/你说过世界上最亲切和最伟大的是小草……/而今,你真的就此选择了与草相依/只留下我们,像秋天的蟋蟀一样体内空荡荡的/只听到风一阵又一阵地在体内回旋的声音”,这首诗我只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写的是一个邻居打工遇难的事,像题目一样让人无法下咽,但生活的酸涩却已经涌入心肺。打工仔的命运恰似一颗颗酸李子,在很多人眼中很不值钱,但无数的酸李子却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真切切的存在,这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我敢肯定这是疼痛的眼神/充满渴求和无奈,充满稚气和茫然/穿过厚厚的玻璃窗/落在打开的书页上/依依不舍。就在这双眼神离开的第二天/我的学生告诉我,她被父亲带到了/遥远的新疆,遥远的新疆啊/我敢肯定这是揪心的眼神/一个十二岁的本该拥有阳光的女孩/像一片凋零的花瓣被生活的风吹到了/漂泊的路上”(《眼神》),花盛曾在乡下当过十几年的老师,我相信这首诗不是他虚构的,我也相信在中国很多乡下都存在“辍学”的现象,但这对“一个十二岁的本该拥有阳光的女孩”来说,是那么沉重的一个打击啊,她的命运从此将会发生改变,她面对的不再是朗朗的读书声和童稚的歌声。中国有许多辍学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因为家庭窘困所致,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家长传统观念所致,无论什么原因,我们都没有权利剥夺一个孩子上学的权利。或许,这就是花盛要在诗中告诉我们的。再比如《低垂》:“夜幕低垂,那个佝偻着身躯/仍在忙碌着收拾垃圾的女人/她的旁边是呼呼作响的风/和艰难的呼吸,还有铺下来的夜色/但我分明看见她沧桑的脸上/写满一天的收获。那些易拉罐、纸箱/啤酒瓶、碎铁块……/这些被主人喜欢之后遗弃的孩子/无家可归。我看到那么多低垂着的脸/在她精心营造的三轮车里/像一个个听话的孩子,低垂着脸/安静地等待着回家”,花盛用简朴的文字和恰当的比喻,还原出一个夜幕降临时分捡拾垃圾的女人形象,令人震颤。这样的观察需要低下身子,需要敏锐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一颗满怀悲悯的心。花盛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关注弱势群体,还是要提醒我不要乱扔垃圾,保护环境?无论想告诉我们什么,他的良苦用心都是不言而喻的。
  从花盛的诗歌里,我始终觉得,他的乡愁不是他一个人的乡愁,是从那片土地上迁徙到远方的所有人的乡愁,他替那些远离故土的人表达出了心声,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一个缩影。他在诗集《一个人的路途》的自序里写到:“一个人远行,我选择的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通向桂冠,也通向荆棘。尽管我是一个走得很慢的人,尽管一个人的路途上,时常经历着来自不同方向的风,但我庆幸自己没有止步,没有放弃,我开始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坚持。”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沿着花盛的诗歌,去一趟甘南,去洮州那片土地上看看,看看那个叫党家磨的小村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还有那个党家磨湖……在那里,或许能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花盛的处境和他诗歌里的乡愁情怀。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