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盛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宗教文化、民俗风情,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美感。因而,甘南的文学创作亦是如此,这种美感是一种“诗化”的美学意识,它涵盖了人的精神依附和文学个性、文学思想与人文关怀、艺术美和人性的有机结合。以我个人浅陋的阅读和认识,我认为,和甘南众多散文家的作品一样,曲桑卓玛的散文集《坐看云起》也是对“诗化”美学意识的一种践行和体现。 近年来,“新散文”的写作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和专家学者的认可,包括非虚构写作,它强调的就是一种极强的精神依附性,通过文本呈现真实性、客观性和在场感。精神依附性与个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形成文本的文学个性。这一点在曲桑卓玛的文本里随处可见,比如《独坐雨天里》,她写到:“一朵花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她不会转山转水转佛塔,去苦苦寻觅那些前世遗落的誓言。如果,佛祖慈悲的光芒未曾照耀过我,途中与你相遇我能怎样?触摸了你指尖的温暖又能怎样?独坐雨天里,让自己心静如水,就好似千山外,那一片宁静的海。”初读,是一种直抒胸臆,实则是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置于一朵花,用一连串的反问映现出逃离世俗之外的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再比如“那岸边的猿声,远处山寺晚祷的钟声,还有一些从水田里传来的蛙声,全都汇入了香飘两岸的稻花丛中。此刻,独坐船头,仰望星空,安享喧嚣散去的宁静。天边的渔火,与夜空的繁星,坠落在悠悠流淌的江水里,浮光掠影摇曳在心底最幽深的地方。问明月,人间悲喜有几何?那广寒宫中寂寞的嫦娥,月桂树下捣药的玉兔,是否也有不绝的思念撒落在尘世?月圆月缺,潮起潮落,夜风吹落了清泪,有些情缘只能用一生去守候。”这不是单一的借景抒情,而是完全将自己放置在现场,依附于景物之中,并通过情感肆意的宣泄和挥洒解救自己的灵魂,这是作为人这一个体本身的一种回归,这种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是一种文学个性的回归。在她的散文里,这样的篇目还有很多,相信读者比我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这里不再赘述。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光”,无论任何一门艺术,都具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想,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常说,没有思想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灵魂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生命力的作品就失去了其美学价值。在曲桑卓玛的散文集《坐看云起》的第五辑“万水千山”里,灵活引用大量古诗词及典故,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体验与思考,为其文章增加了一定的深度、厚度,体现了她的散文的文学思想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比如《雨浓坪定关》、《仰望圣山》、《一架金秋话南峪》、《云端上的朝水节》等等,她通过与生活的对话,以睿智的观察从生活实践中反映个体对生活、世界和生命的认识、体会与感受,并以自己的体验激励着、唤醒着物欲充盈下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很多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总感觉难以创新,难以将反映出自己文学作品的思想和人文关怀,我想,这缘于我们没有深入生活,没有有力地发掘并阐释生活的独到的层面,从而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别具一格的形式和富于创造力的语言。“酒酸了,就倒掉”,电影《万世千秋》里的这句话不仅使米开朗基罗深受启发,对每一个写作者都是一种启迪。曲桑卓玛和我一样,都是基层的一名写作者,我们努力在作品中追求的人文价值、历史承担、普世价值、艺术表现等,或许,永远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们不放弃,正如曲桑卓玛在后记里说的——“人活着,必须得留下一些痕迹。 ”这就是一种态度和责任,我想,这就够了。 有一个永恒的命题:文学即人学。曲桑卓玛的散文追求语言的唯美,在唯美如画如音乐的文字间,渗透着对人性的思考,这种语言美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是她散文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读她的散文,语言的美感几乎涵盖在每一篇文章里,无论是对春秋景致和一些随着季节变化而发出的淡淡情愫,还是对爱情、亲情和风物人情等等方面的怀念、喟叹和赞美,都呈现出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物我合一的诗意美。当然她追求的这种美不是表面和形式上的,而是将其与人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她散文呈现出的“大美”。比如《诗意九原》里,当猎人到来时,众野鸡顿时四散逃去,只有一只野鸡一边护着双翼下惊慌失措的小鸡,一边怒视着猎人的枪口……这就是母爱,“母爱的光辉,原本就可以超越生死,此时此刻,唯独能教人对着枪口毫不畏惧的,也恐怕只有伟大的母爱!”再比如《雪落千山》、《燕子》等散文,岩羊在恶劣的环境下抱团取暖,燕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最后累得形销骨立……这样的故事在曲桑卓玛的散文里比比皆是,而她总能在唯美的叙述中将这些故事与现实生活中个体生命紧密相连,这种表现手法是对艺术美的一种无意识追求。这种无意识写作与我们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文化素养等方面是分不开的,它已经成为当下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要素。当然,我的理解可能是偏狭的,感性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将人性无意识地融入到文本和思想里,以此鼓舞和引导人们去认识自己和生活,认识生命和世界。 当我们不断拓展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经历精神 “内向性”阶段的时候,我们的创作才能真正实现“诗化”的美学意识,我想,这也是甘南文学创作者需要研究的一个命题。当然,这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懈的追求和坚韧的意志。我相信,散文集《坐看云起》仅仅是曲桑卓玛创作中的一个起点,正如曲桑卓玛所说:“人生是一场无涯的苦行,修行的苦乐里会历练出大智慧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