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卓尼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文化馨香飘船城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2月1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侯文儒

  2015年以来,卓尼紧紧围绕建设集藏传佛教文化、洮砚文化、觉乃民俗文化、红色土司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为一体的“五大特色文化”名县的目标定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将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
源头活水润船城
  组建卓尼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成立卓尼五彩藏族风情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和卓尼风情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按照“全省一张网”和“三网融合”目标,成立了甘肃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公司卓尼分公司,实施有限电视企业化运营模式。通过改革,各转制文化单位形成了新的经营管理机制、投资融资机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企业文化,员工积极性得到有力调动,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一诞生,就很快创造出不凡的业绩。
  2015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98%,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同比增长39.98%,全社会旅游人数同比增长31%。
创新机制添活力
  坚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转变部门行政职能的“先手棋”,及时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对申领文化产品证件的企业,推行网上审批和一站式服务,有效提高了审批服务效能。
  制定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实施办法》和《实施意见》。加强网络应急管控体系建设。制定完善了《卓尼县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应急预案》和《信息安全内控制度》。建立《卓尼县网络举报工作管理制度》、《卓尼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升对外传播力度。编制完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暨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卓尼县文艺人才发展规划》,与立根集团合作编制完成《卓尼洮砚文化传承保护发展规划》。
文化大餐惠民生
  家住县城的杨大妈,对自己的退休生活特别满意:“县城里有健身的文化小广场,我每天都要到小广场锻炼身体,再到县城图书室看看书,生活非常充实。”
  “在我们镇,春节有社火表演,篮球运动会、赛马会,重大节日有时举行演讲比赛,还有农牧民运动会……”恰盖乡党委书记说。
  近年来,卓尼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不断探索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以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投资建成洮砚文化广场、体育健身中心、数字影院,成功招商1.8亿元的卓尼洮河风情线项目建设,并进入中国藏羌彝文化项目库。县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常年免费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牧家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村村通实现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在全县建成文化休闲广场45个,乡村舞台62个,农家书屋97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形成覆盖城乡、服务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群众文化大繁荣
  全县范围内组建成立秦腔、文学艺术、摄影美术、洮砚雕刻、书法等协会,累计发展会员300余人。纳入县财政预算的《卓尼文艺》复刊发行后声名鹊起。依托“五大文化”资源优势,完成《卓尼土司》电影和纪录片,其中《卓尼土司》2015年12月份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制作完成了《美丽卓尼》、《卓尼大峪沟》、《卓尼印象》、《秘境卓尼》、《话说卓尼》、《卓尼五大丛书》、《话说洮砚》、《洮砚雕刻与鉴赏》等系列宣传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实现现有人员的知识更新,采取分期分批、请进来送出去解决的办法,不断壮大文艺人才队伍,为卓尼五大文化向更远大目标进军积聚了重要力量。一批立足卓尼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陆续“走出去”。
文化创新引改革热潮
  一个好的创意,能使文化催生出好的产业。
  举办卓尼国际自驾狂欢节,让船城美丽生态美景生金,这是卓尼生态文化的魅力,也是睿智的产业谋划。作为自驾游狂欢节,连续两届的成功举办,使卓尼国际自驾狂欢节成为省内最有优势的景点之一。该县自编自导自演的《巴郎鼓舞》、大型锅庄舞等歌舞新颖独特,令人百看不厌。卓尼国际自驾狂欢节搭建起来的旅游发展平台,不仅聚集了人气,鼓舞了士气,也制造了巨大的商机,直接签约引进资金近2个多亿,新发展农家乐400余户、宾馆饭店10余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曾经的辉煌已化作明天追寻的梦想。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征程上,卓尼也必将跃马扬鞭,再度昂首。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