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我们的春节
——三代人的“节日记忆”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2月2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侯明红 陈煜宇

  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煮饺子、压岁钱……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一个幸福团圆、阖家欢乐的日子。近年来,“年味变淡,越过越没意思”似乎成为很多人对于春节的“共识”。“抢红包”“朋友圈”“扫一扫”等,成为不少年轻人贴给春节的标签。春节的本质是什么?年味儿都去哪儿了?春节期间,笔者走访了三位不同年龄层的普通民众,听他们分享自己的春节记忆。
50后:团团圆圆就是春节
  张建国是一位50后退休教师,在他看来,春节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年三十全家人坐在炕上围着炕桌聊天守岁,打牌喝茶,其乐融融。”他回忆说,春节的风俗习惯是,长辈们要在年三十给娃娃们压岁钱,而这些钱在年后都会被父母收回;初一、初二的时候晚辈们则要去走访拜年,长辈会好吃好喝地招待。三十晚上寺庙里是香火不断,人们都去上香、许愿。初一起大早开门放炮,祈福一年的平安、健康、幸福。
  “每到过年,小孩子是最激动的。常常掰着手指头倒数着日子。”他笑言,那时候父母会早早准备年货并藏好,过年才能吃,我们会时不时把新衣拿出来看看,偷偷穿,给小伙伴们炫耀。
80后:春晚无关节目,关乎情怀
  “今年的春晚你觉得怎么样?”包小青问笔者。在她看来,每年备受吐槽的春晚,其实看的并不是节目,而是一种记忆和情怀。
  她说,春晚已经成为春节的一道年夜大餐,从小到大,她家每年都会随着春晚零点计时一起跨年,她自称比较喜欢歌舞类节目,对语言类不太热衷,“很多时候其实也并不是每一个节目都认真看了,一家人开着电视吃吃聊聊、说说笑笑,就有一种过年的喜庆氛围。”
  节前,“六小龄童要上春晚”的话题一度吵得沸沸扬扬,有网友甚至表示,六小龄童哪怕拿着金箍棒到台上走一圈也乐意看。在包小青看来,上不上春晚的话题其实没必要争执,节目组有自己的考虑和安排。但六小龄童确实是一代人的回忆,“是童年的偶像,是大家心目中的猴王”。
90后:抢红包?其实我们也没那么爱
  “放鞭炮啊!”说到春节记忆,侯祥彦脱口而出,“红包有什么好抢的?五福我都没集齐。”
  “摔炮、擦炮、火箭炮……”侯祥彦对儿时“春节玩具”如数收藏。小时候和小伙伴到村前的空地上玩鞭炮是他最怀念的时光。那时候鞭炮的种类不多,但即使是最简易的摔炮,虽然被炸伤过,但“小男孩”时的他们仍乐此不疲。
  “面对面的互动,比网上的抢红包好玩很多”,作为接触新鲜事物最快的90后一代,侯祥彦对抢红包的兴趣并不持久,“2块钱发20个,一次抢个一分二毛的,其实没多大意思,不让放炮了又不知道该找谁玩。”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加上一些地方出于消防和环保等方面考虑而“禁放”,侯祥彦说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玩过鞭炮了,而当年的小伙伴也都散到了各地,即使是过年也很难得再聚到一起。
  大年年年过,岁月匆匆流。变的是娱乐的形式,不变的是对幸福的追求。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