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建强 通讯员 杨旭明
身随步移、剑随身行,太极剑表演灵动飘逸、刚柔并济;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广场舞表演热情奔放、活力四射;二胡声声、琴声悠扬,戏曲演唱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在春日和煦暖阳的沐浴下,合作市香巴拉文化广场人头攒动,人气火爆,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纷纷登场,歌声、掌声、欢笑声响彻九霄。这是我州文化惠民工作取得累累硕果,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日益活跃的一个真实写照。 “十二五”期间,我州抢抓机遇,在加快提升经济“硬实力”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城乡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带来的实惠。 基础建设高歌猛进 “十二五”期间,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加丰盛的文化大餐,我州统筹城乡、整合资源、裂变优势、加大投入,不断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继实施了一大批重点文化场馆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层次、多点辐射”遍布城乡的文化网络格局。 寒冬时节,走进临潭县古战乡古战村文化大院,记者看到农家书屋、文化室、乡村舞台等一应俱全。“以前,大家的娱乐就是搓麻将,现在天天都要来大院‘报个到’,看看书、下下棋、跳跳舞,生活比以前有趣多了。”杨贵才老人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建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已成为村民们休闲健身活动的好地方。 在文化惠民工作中,是一个个闪亮的数字:完成了9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并配送了基本设备,建成了670个农牧民书屋和122个寺庙书屋,做到了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州县文化单位、文艺专业院团、民间文艺团体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年均演出达1000场次,公共服务280多万人次,扎实到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文化服务,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精品创作花繁叶茂 2015年10月22日晚,由州藏族歌舞剧院历时3年创排的大型安多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走进首都北京,亮相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为观众送上了一台盛大的视觉盛宴,这是建州62年来首次参加全国性规格戏剧会演。 “十二五”以来,州、县市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以各类赛事节庆活动为契机,立足地域和文化资源优势,创排了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作品,不断繁荣舞台艺术。大型藏剧《江孜烽火》在全省“新创剧目调演及第二届戏剧红梅奖大赛”中获综合表演二等奖和编剧等12个单项奖。大型歌舞剧《梦回拉卜楞》《梦幻拉尕》曾多次参加全省文艺调演。舟曲县2012年新创排的《感恩祖国——灾后恢复重建大型文艺演出》,2013年建州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美丽甘南·幸福家园》、大型歌舞诗乐《九色秘境》和千幅唐卡展、第二届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甘南文化产品集中展深受观众好评。同时,各县市新创了歌曲、舞蹈、小品等一大批精品节目,其中《赛马称王》节目赴北京录制“我要上春晚”舞蹈选拔活动。以我州为文化历史背景的电影《青稞熟了》《甘南情歌》《云中的郎木寺》《卓尼土司》《迭部恋歌》开机上演,其中《甘南情歌》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碌曲县被中国舞蹈家协会评为“中国锅庄之乡”。藏语译制片《新水浒传》在第十五届全国藏语广电节目评析会暨第三十届全国藏语广播优秀节目交换会上再次荣获影视译制类二等奖。
(下转二版) 聚焦“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