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小洋芋”变身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3月11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记 者 王志娴
 通讯员 张小慧

  从自产自销的零食杂粮到供不应求的特色农产品,短短几年,迭部县卡坝乡出产的珍珠马铃薯变身“香饽饽”,每公斤卖到了12元,是普通马铃薯的3—5倍。
  卡坝依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帮助农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改变了农产品自产自销的无序状态,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创新农户合作模式,并依托电子商务,将长在深山无人识的“小洋芋”卖到了全国各地,卡坝乡的“措美峰”牌珍珠马铃薯,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以此为主的当地农产品对外流通,也日渐活跃起来。
  “小洋芋”变身大产业,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卡坝乡桃吾卡村的致富带头人道杰,他50岁出头,是一名地道的藏族汉子,敢想敢干素朴率真,曾担任过十八年的村组队长,对家乡的发展付出了心血,也倾入了深情。
  早在2012年,道杰就看准了珍珠马铃薯的市场前景,想到做到,他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专业合作社,并挨家挨户说服乡亲们搞马铃薯种植,跟他们算经济账,讲发展,但是应者寥寥,乡亲们觉得,大面积种植这种长不大又没分量的“小洋芋”,将来卖不出去烂到地里怎么办。
  道杰决定身体力行,用行动说服大家。合作社成立第一年,他卖掉了家里的6头牛作为启动资金,收购最正宗的珍珠马铃薯种籽,免费发放给合作社成员。
  要做就做到最好,道杰靠着一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跑遍了十里八乡,他发现,珍珠马铃薯最好的品种少之又少,甚至正濒临绝种,如果盲目大规模种植,不但不能优化品种,反而会使优质品种绝种。所以,第一年收获的珍珠马铃薯,他果断决定不外销,而是再一次发放给农户,鼓励他们来年用传统的方式继续种植。第一年没赚到钱反而亏本,很多农户不理解,道杰却有自己的认识:“珍珠马铃薯越来越稀缺,只有巩固现有优质品种,考虑长远利益,我们的致富路才会越走越宽。”
  苦尽甘来,渐渐地,合作社的收益越来越好,群众认识到了珍珠马铃薯的前景和市场,开始抢着种植,合作社成员增加了将近10倍,合作社和农户签订了收购协议,在价值、数量和销售各方面达成一致,消除了农户风险。
  如今,四里八乡的群众除了将珍珠马铃薯卖给道杰,也将采摘的野生木耳、蕨菜、蘑菇及土蜂蜜等农副特产送过来。道杰感念乡亲们平日不易,收购价比别处高,不欠账。慢慢地,经销点以珍珠马铃薯收购和外销为主的商品扩展到五十余种:农户散养的蕨麻猪肉、手工编制的彩色锦带、家酿青稞酒、当地土蜂蜜以及曲拉酥油、藏中药材、竹编农具……这里成了当地最大的一家“杂货店”,良好的品质和丰富的产品让外地商人主动找来寻求合作,产品流通辐射到周边更多地区。
  与时俱进的道杰,在马铃薯等土特产品的销售上搭乘了“互联网+”的模式。他给大家看合作社的网店交易单,兴奋地说,自己和社员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这些商品连柜台都不需要,通过小小的电脑直接从仓库卖到全国各地。今年,他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事,推出特色产品,让乡亲们和自己一样有更大收成。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