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洮州,你欠了汤显祖的一份情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3月1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 彭世华

  散文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唐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历史何其相似,700多年后,刚直不阿的汤显祖因上《论辅臣科臣疏》,被明神宗贬到雷州半岛(在今广东)南端鳄鱼出没、烟瘴蔽野的徐闻县做了个编外典史,大抵就是一个皇帝派遣的没有官阶的公安局长角色。
  汤显祖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徐闻县仍然恪尽职守,呆了一年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推行“仁政惠民”政策,去杀戮,罢酷刑,减科条,建射堂,修书院,劝农耕桑,政绩斐然。但因爱憎分明,性格耿直,触怒权贵和地方势力,被人打压排挤,暗语中伤。1598年,汤显祖愤而弃官,回江西临川老家。他回乡后生活清贫,有时只能喝粥度日,《明史》形容他“蹭蹬穷老”,比后来的曹雪芹好不到哪儿去。
  晚年在家乡,汤显祖彻底打消仕途之念,由政治舞台转向戏剧舞台,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完成了中国戏剧史上著名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在玉茗堂公开演出时,临川城内,万人空巷。足见《牡丹亭》影响之大。相传广陵曾有一个名叫冯小青的女子,在阅读《牡丹亭》之后,感于杜丽娘命运,悲伤过度,香消气绝。临终前作绝命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夜读牡丹亭。人间自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一部《牡丹亭》,奠定了汤显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今,“临川四梦”美誉中外,汤显祖也被文艺界尊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1616年,汤显祖在临川逝世。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造成汤显祖人生巨大转折的事无疑是一篇奏章:《论辅臣科臣疏》。但导火索却是发生在洮州古尔占堡,即今甘肃临潭县古战村的一个大事件。
  1588年,原蒙古达延汗后裔真相、火落赤起兵反明。1590年6月,真相、火落赤等率四千铁骑攻入明境,围攻旧洮州古尔占堡。明军出堡迎战,叛军一战即溃,岷洮副总兵李联芳(陕西洵阳人)不知是计,分兵追击,身陷重围,全军覆没,李联芳战殁。这个事件对荒芜政事的明神宗朱翊钧如当头一棒。火落赤得势后,又邀约顺义王扯力克率三千铁骑渡洮河,到达临洮。7月,火落赤攻掠河州,明临洮总兵刘承嗣抗御失败,伤亡惨重。叛军攻掠二十余日,西陲震动。明神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召见内阁大臣问计,寻求退敌之策。内阁诸臣对边事均不甚了了,只能面面相觑。恰这段时间,被视为“不祥之兆”的彗星出现,太湖又遭了灾,沿岸赤地千里,“白骨蔽江下”。明神宗朱翊钧将这一切归罪于谏官失职。
  1591年(万历十九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饱读诗书,为人刚直不阿,视贞操如生命,在南京礼部祠任祭司主事的汤显祖,满怀忧国忧民情怀,奋笔疾书,向明神宗上了一篇奏章《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张居正、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等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对神宗登基二十年的政治也作了尖锐的抨击。奏章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整个朝廷,明神宗恼羞大怒,直斥汤显祖“假借国事,攻击元辅”,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蛮荒之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
  当我站在故乡古战堡(古尔占堡)的一角残垣前,历史上的那场厮杀仿佛就在眼前。历史无法假设。如果没有发生在故乡的这起悲壮事件,汤显祖或许不会忧愤成章,去触怒龙颜,不会被贬到人生的低谷,或许会在仕途的一线希望中徘徊,在闲职中打发平淡的时光,兴许也就不可能诞生天下驰名、永垂史册的《牡丹亭》。谁说得清,这是悲剧,还是喜剧。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