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生态甘南 一片让人心醉的净土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3月2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记者 马云 马保真

  “尕海水域面积由480公顷扩大到2100公顷,湿地面积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在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尕海湿地保护区,尕海保护站副站长张勇一边观测一边对记者说。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尕海湿地经过近10年的保护,成了78种3万余鸟类栖息繁衍的乐园,这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一个缩影。
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留住青山绿水
  在国家的生态版图上,甘南是一抹璀璨的绿。
  为呵护这抹璀璨的绿,甘南州提出生态立州、旅游兴州,一“立”一“兴”,是要留住并用好这青山绿水。
  甘南是甘肃省最大的天然林区,是我国九大林区之一。也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是青藏高原和全省天然牧场中自然载畜能力较高、耐放牧性最大的草场。境内的玛曲首曲湿地、碌曲尕海湿地是我国特有的高原泥炭沼泽型湿地,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生态功能最完善的湿地之一。黄河、白龙江、洮河及其120多条支流纵横全州,黄河干流在甘南州玛曲境内全长433公里,黄河上游径流量的45%在甘南境内补给,素有“黄河之肾”及“中华水塔”之美称。
  2010年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玛曲、碌曲、夏河、合作、卓尼、临潭六县市列为国家级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将舟曲、迭部两县列为国家级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甘南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确定了“保护、发展、稳定”并重的基本方针,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着力建设“生态甘南”,在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我们放下手中的油锯斧头,心里很沮丧,我们靠林吃饭的人以后还能做什么。”甘南州迭部林业局腊子口林场护林员张顺亮说。
  55岁的张顺亮在迭部县林业局腊子口林场干了32年,1998年起,角色转变:前15年是伐木工,后17年是护林员。
  张顺亮23岁进林场工作,最初林场每年有采伐指标,他的工作是伐木;1998年之后,“一根木头也不能采”,不但不能采,还要造林。张顺亮放下锯子开始护林造林,“每年3月到5月,是造林季节,林场每年有2000—3000亩的任务。”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冷杉苗、油松树在阳光下郁郁葱葱。
  张顺亮正蹲在地头给一批3年生的冷杉树苗做测量工作。
  从伐木者变成了护林人、植树人,和张顺亮一样,每一位护林员对自己亲手培育的树苗、亲手栽植的小树都充满了感情,看着小树苗一寸寸长高,就像看着自家的孩子长大一样,树苗被运出苗圃,他们心里满含不舍,就像是自己的女儿出嫁一样。
  如今的甘南有林地2580万亩,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面积的30%,蓄积量占全省的45%。林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药材和山珍野菜等植物资源,属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大熊猫、亚洲金猫等资源20多种,木本植物400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643种……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方式更和谐
  尕海湖这个高原淡水湖,像一枚晶莹的珍珠,镶嵌在甘南绿色的大地上。但就在数年前,因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尕海湖面积不断缩小,甚至曾经干涸。那时的尕海,是一道灰色的伤疤,刺痛着甘南各族儿女的心。
  甘南作为多元文化的结合部,各族群众的血液里流淌着对“神山神水”的眷恋和敬畏,长期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形成了对自然环境崇拜和敬仰的良好生态文化,积淀了保护生态环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厚文化底蕴。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实现甘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资源是甘南最具特征的战略资源、最为突出的发展优势、最为宝贵的核心竞争力……”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介绍,“我们要吸取尕海湖曾经干涸的经验教训,不能让这样的疮疤再次出现。”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