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伟伟
著名作家,兰州交大教授尔雅评论他的诗歌:“郭良忠的诗歌有非常饱满的情感。以朴实词语赞美和怀念他所眷恋的故乡。就诗歌而言,选择自我熟悉并热爱的物事,才能够成为一首好的诗歌。” 中学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说起与诗歌的结缘,他笑着说,尽管从小就喜欢写作,但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却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初生牛犊不怕虎”,郭良忠在初中时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考试》报投稿,当时的他并没有接受过关于诗歌创作的系统教育,唯一有的大概是课堂上老师关于诗歌偶尔的讲解和自己平时对一些诗篇的阅读体会。比其他人幸运的是,他第一次投稿的作品就被编辑看中,“那次收到的稿费并不多,而且很快被我用来买其他的书。不过就是这次经历给了我自信,让我开始在写作上一路前行。”之后,他的作品更是遍地开花,陆续在省市级或者国家级的刊物中发表。 2008年,让他一生都不能忘怀,“在那年,四川发生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而我处在那个时间段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好多事,好的、坏的都有,它们丰富了我的成长经历。现在说起来好像有点遥远了,但是它们曾经真实的发生在我身上。这对我来说是开始真正的接触社会,思考生活,所以对于那段时间,我有许多方面可以写。” 文学道路崎岖坎坷 从一开始的磕磕碰碰到现在文学之路的平稳发展,郭良忠说,有一件事让他感触颇深。他提到,他都自己庆幸最初没有被一次次的退稿打击倒,一直都在给报刊杂志投稿,“尽管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多的写作经验,但创作的激情给了我足够的动力去创作,一次次投稿,一次次退稿,让我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所以我感谢自己的坚持和我曾经在创作这条路上接受的苦难”。郭良忠说,“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我从未真正放弃过写作。”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干部和社团工作越来越多的占据了他的时间,但他仍不忘提醒自己多看点书。对于看书,他说:“我没有目的性,只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有时看地理方面的,有时看小说类,有时看哲学,毕竟在专业课上自己学到的东西太少。”正是这种“玩着看书”的心态,扩展了他的知识面,让他对世界的认识有了深入。他说最近正在看《藏地密码》,一部以探险的视角追寻西藏千年隐秘历史的长篇著作。 雨后便是彩虹 “岁月老人讲述着我年少的故事/一同和春天的雪在梦里镌刻命运坎坷/而我在远方坚守着纯粹的远方/在死亡面前坚守着绝对的死亡//”2013年对郭良忠来说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由于经常熬夜地写诗,创作中累积的压抑和无法突破自己的焦虑同时爆发,他的身体垮了,不得不提前离校返乡治疗同时也停笔调整自己。经过一个多月治好了病后,七月底八月初他背上包去骑行,是为实现对自我的承诺同时也是为内心的压抑开脱。据他所说从甘南到四川边境是起起伏伏的山坡,每骑过一个山坡要两个多小时,汗流浃背的,衣服都湿透了,但是骑过一个又一个坡后他有很多的感触,“人生就是反复地上坡和下坡。”一如他的写诗历程,低潮期是必经路的,唯有停下来收拾好自己的心绪才能更好的出发。在沿途中他遇到同路不同行的摩托车队、私家旅行车,他们为他的毅力呐喊助威,一个个竖起的大拇指让他倍感温暖,更有力量骑上坡。骑行之余,他常拜访作家好友,在与好友闲谈中对于自己面临的困境豁然开朗,“不应该把自己困于诗歌创作中,为了写作而写作,不应该让诗歌中的压抑影响到自己,应该抱着一种玩转文学的心态。”同年九月份,他调整好自己重新出发,诗歌作品陆续创作出来。今日他的诗集《流淌在高原》系“兰州青年患者”丛书首发仪式暨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 对自己作品的严格,是对读者的负责 当名誉向人袭来,很多人会被冲昏头脑。但郭良忠并未因此而满足。现在的郭良忠在甘南这片土地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他也成了大学校园的文学“明星”,受到周围同学的“追捧”。多篇作品的发表让他对自己的创作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当笔者问他,目前对自己哪篇作品最为满意时,他说:“我对于自己的作品没有感到特别满意的,因为从现在的角度看那时的作品,无论在文字上还是情感表达上,受到当时的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局限,过于简单地考虑问题,所以即使是曾经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我也会不断地翻看,进行再次修改。我在写作中收获最多的是,当我完成作品时,发自内心的愉悦感,而不是什么获奖带给我的荣誉。”“而且,一个文学创作者应该怀有社会的良心和责任,在真善美中实现自我,发出的声音也要与广大读者形成共鸣,这样才能获得读者认可。”他说,“我希望我可以一直这样做下去!我是一个创作者,但是我同样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我想把我的生活、我的家乡、我身边的人和事都告诉我的读者们,我认为我有责任一直把这种声音说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未来多变,我心依旧 进入大学之后,郭良忠立志创建一个关于文学爱好者聚集的团体,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在大学和他一起继续他们的文学梦。为此他创立了学院晨曦文学社,并出版了自己的社刊。创业之初,百事待兴,繁忙的社团工作影响了他的健康,记者采访时获悉他刚刚进行了一场手术,“最近因为身体的缘故,一直没有好的作品面世,所以我打算在这段时间慢慢调理自己的状态,给自己放一个长假,让自己多一些思考”。尽管是这样说,但良忠并未减少对文学社团的关注。就在10月23日,他还为山东师范大学90后作家徐晓为社团的文学爱好者开办了文学创作座谈会。他已经进入大学尾声的他,扔对未来还有很多梦想,也渐渐明白了生活中有许多变数,他无法预知大学毕业之后会选择怎样的职业,但他仍然会把自己写作的梦想坚持下去。 “梅花香自苦寒来”,写作就像他热爱骑行一样执着,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运动。他在上半年就制定了在甘南骑行的计划——而是对自我承诺的兑现。正如文学创作梦想对于他来说是内心最深处的北斗星,指引着他,一路前行,一路汗水,一路风景。
也谈“留白” 留白”雅称“余玉”。中国画讲究留白,尤其是山水画。清人笪重光的《画筌》中就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一种蕴含在画面中的智慧,给人以无限遐思,意味深长。 明代张灵的《招仙图》就是以留白取胜的精品。明月下是空旷的白,石桥一隅,一女子低眉笼袖,悄然伫立,似在沉思,又似在对月祈祷。画面简洁,但内涵十分丰富,正是这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出了渺远的天空和水面,烘托出空旷凄寂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其实,要写出精彩文章,留白就显得尤为重要。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得气象万千,韵味无穷,妙在处处留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远与近、动与静、大与小、虚与实的渲染,给人以空灵沧远之感。作者在湖心亭遇知已,“强饮三大白”,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正是这“不说明”才会引起读者无限回味、无限思索。 细细想来,“留白”何止存在于文章书画?爱情也需要留白。爱情如花,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不远不近的距离才好。张爱玲与佘爱珍都爱过胡兰成。张爱玲爱得不管不顾,爱得低到尘埃里,换来的却是胡兰成的移情别恋。佘爱珍则说:“你有你的地位,我也有我的地位,两人仍旧只当是姊弟罢。”佘懂得“距离产生美”的道理,让这个“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浪子对她表现得服服帖帖。 有些话,不说比说了好。有些事,不做比做了好。朋友相处,给对方留一些空白,也给了彼此憩息的空间。 父亲生前有一好友,经常见面,见面后只是简单的寒暄,之后就是默默对坐,不说一句话,只有两支烟在静寂的空气中一明一灭。当炉火将灭,茶已喝到意尽阑珊,起身,告辞。多年的老朋友了,或者彼此想说的都说尽了,或者都懂得对方想说什么,那就留下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说,留在时光里慢慢回味也不错。 留白,是生活中智者的生存方式。林语堂曾动情地讲:“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适度的留白,保持一颗清净之心,活得从容、淡定、简单、豁达,这恰恰是份知足。心灵的空间越大,人也就活得越舒展,人生的境界也就越高洁。 (摘自《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