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做群众的贴心人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4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杨佳木秀

  2015年4月,我作为单位选派干部,到合作市那吾乡一合尼村挂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开始了我的“村官”生活。该村是精准扶贫村,我这个第一书记的主要任务自然是精准扶贫了。
  工作伊始就在机关,既没有在农牧村工作的经验,也没有在农牧村生活的经历。刚到村里时,与那里古朴纯真的民风相比,我这个城里姑娘明显有些格格不入,群众对我也没有那么信任,这些我心知肚明。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思考,我逐渐认识到要做好基层工作,首先要端正思想态度,必须以群众为根本,想群众所想,走好群众路线。
  一年多的挂职书记经历,不仅锤炼了我的意志,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我最大的收获和快乐就是群众有了疑难,愿意跟你说;有了困难,愿意找你解决。
  一合尼村属于典型的半农半牧区,全村共72户445人。劳务收入和养殖业收入占群众家庭收入的70%以上,其余为转移性收入,主要为养老保险、低保以及国家各类补助收入。该村人均耕地仅为0.3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维持生计,种植结构单一,收入占比很低。留守村民中大多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家禽、家畜养殖难以形成规模。该村地处偏僻,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交通不便。通过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和走访群众家庭,最后确定全行政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共28户154人,占居民家庭的38.9%和人口的34.61%。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当地的自然条件对精准扶贫脱贫更是严峻的考验。一合尼村要实施脱贫致富,还有更多更艰巨的工作要做。
  扶贫怎样才能做到精准呢?习总书记关于“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的要求,是我们做好精准扶贫、脱贫的指导方针,首先得把握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一基本要求。为此,我作为村支部第一书记,为摸清情况,更贴近群众,首先改变了自己的形象,穿着朴素的衣服,每天与村委会相关人员走村串户,走访群众,了解他们的情况。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调研,积极与乡村干部座谈交流,详细掌握一合尼村发展现状、贫困户分布、项目需求清单、脱贫计划、脱贫户信息及双联单位帮扶项目,认真分析脱贫制约瓶颈,梳理脱贫任务。同时,和群众促膝交谈,详细了解居民家庭人口、赡养老人、供养学生、生产生活情况,通过算账对比,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拉家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解党的富民政策、扶贫脱贫政策,使群众心中透明敞亮,逐渐化解了部分村民的情绪。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谈心,群众对我这个挂职女“村官”的态度变得更加热情,也愿意跟我倾诉交流,工作更顺畅了。
  “精准扶贫”的核心就是“精准”,这个度把握好,就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群众的意见就少了,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就能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其他工作便能顺势而为、容易推进。
  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实地摸底调查,严格按照识别标准确定对象,公示确认,力争把最贫困的家庭、最贫困的人口纳入帮扶范围。然后,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分析贫困和致贫的原因,根据实际,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真正落实精准要求,实施精准扶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认真的态度、细致的工作、踏实的作风,才能得到正确的数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正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精准扶贫方案的前提,也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基础。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因村施策,确立了村主导产业,并全面实施建档立卡,填写发放贫困村、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动态化管理。
  在工作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正确识别和确定扶贫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只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真正的工作是要在“确保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的基础上,帮助群众实现脱贫,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这才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