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成芳) 今年,我州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采取超常规措施,全力突破建设资金筹措难、产业培育难、群众积极性调动难、建设标准落实难“四个关键”。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立财政投入机制,将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作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首要资金来源,不折不扣地落实70%以上用于小康村建设的刚性要求;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整合发改、住建、交通、水电、扶贫、农牧、商务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以及对口支援和社会帮扶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积极搭建小康村建设投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级互助社等新型农牧村金融机构,加快耕地、草场、林地、宅基地等资源的登记和流转,明晰产权,引导群众合理抵押物产,拓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产业大户、热心人士等,通过投资、捐助、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凝心聚力培育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生态绿色的产业结构、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农区注重发展牛羊育肥产业,中藏药材、青稞、油菜、高原夏菜、羊肚菌、设施蔬菜、花卉、经济林果等特色种植;牧区坚持专业化布局,抓好牦牛藏羊繁育产业;半农半牧半林区壮大和提升犏雌牛、奶牛养殖产业,大力发展草产业,推进林下种植养殖、山野珍品开发利用、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林副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发展思路,以景区、林区、郊区四周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农牧林家乐”,引导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休闲、度假、体验、观光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加快建设特色文化旅游村;发展电子商务,强化农超对接,拓展有效市场,提高组织化水平;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牧村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加快农牧村特色产品流通。 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涉及到的规划编制、方案制定、建设选点等所有重要事项,召开群众会议,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及时向群众公示,实行阳光操作,让村民全程参与,切实保护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完善农牧村环境卫生、生态保护、饮水安全和道路维护等长效管护机制,引导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维护,促进农牧村人居环境治理常态化。 严格执行建设标准。从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半林区实际出发,反复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出台了“965356”建设标准,即:基础设施达到“九化”、公共服务具备“六有”、富民产业实现“五提高”、区域环境落实“三整治”、卫生治理实行“五集中”、社会管理体现“六个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