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人间四月芳菲尽,雪域桃花始盛开”。在第二十一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书香校园、一起悦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本次活动由甘南日报社和我校共同策划举办,我代表学校对本次读书活动的开展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大力支持本次活动的甘南日报社领导和各位来宾、老师们表示感谢! 经过6年的本科建设,我校图书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馆藏图书越来越丰富。截止目前,各类纸质图书文献近70万册,电子图书有300多万册,这为我校学生和地方市民的广泛阅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学生阅读量逐年递增,校园书香味一年浓比一年。我们在这里举行本次读书主题活动,对于激发大家的阅读热情,建设书香型、智慧型人文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对同学们讲几点意见,跟大家共勉。 首先,以读书修养品德。德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我们知道,提高个人品行和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只有不断地读书、读好书,才能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这是说读书可以使人提高修养、变得高尚。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读书,他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一生嗜书为命,直到临终前还在找书阅读。“欲知大道,必知文史”,确实如此,是大才成就了一个伟人的大德和大道。因此,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现代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在读书中修养品德。 其次,以读书涵养正气。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控制主体。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人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要养气,比如养浩然正气、淳朴之气、勃勃生气、慈仁和气等等,这都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氧气。如何去掉一个人身体内的杂气,保留其正气呢?郭沫若说:“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读书能够荡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沁人心脾的清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闲静氛围。只有读书,才能让人沉潜,让人宁静。这种静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宁静淡泊,污浊之气慢慢散发。比如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感悟到一种平静从容、不卑不亢之气。 再次,以读书提升境界。人的高尚与否,不取决于财富,不取决于地位,也不取决于虚名,而取决于通过修养所达到的境界。境界有多高,我们站立点就有多高,境界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同学们不能简单地通过“有用没用”或者“感兴趣不感兴趣”等这些标准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向,只有把读书当作涵养心灵、提升境界的需要时,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当今世界是一个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世界,人们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空虚,心态变得多元复杂而难以捉摸,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如何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自主地从物化处境下的各种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使精神处于积极、乐观、豁达的状态,同时获得一种内在力量的支撑,做到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这就需要读书,只有大量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原著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阅读一些哲学、历史、文学以及革命家、思想家的著作,我们的精神境界才能得以升华。 最后,以读书丰润人生。西方谚语说:“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我们《三字经》开篇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外文化不同,但两者反映的道理是相通的。它们都认为,要想改变自己的心灵、气质与人生,就需要后天的读书学习。人们看到某某人有儒雅之气,这“儒”从何来?从书卷中来。读书多了,见识广了,胸怀自然宽阔了,语言自然文雅了,个性当然会有所改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髓,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影响和激发着每个阅读者不同的生命潜能,通过阅读,可以不断发现自我、调节自我、丰富自我。 青春年华,学海无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同学们,读书虽然不能改变我们人生的长度,但可以增加她的厚度和宽度。我们要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境界。通过阅读,努力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阅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奉献社会。一个人如果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如果一个学校书香洋溢校园,这个学校必定充满智慧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