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日报>> 2016年05月02日 >>3版:3版


沟口村的变化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5月0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王银成


  □王银成

  也许是对故乡小村的怀念,也许是对那土房、土炕、土墙、土堆、土伙伴的想念。一天中午,当英特打电话,请我到他家去做客,让我看看自己离开三十余年来沟口村子的变化,我激动地答应道:“呀呀!呀呀!我一定去,一定去看看。”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一个明媚的清晨,我不失约定,踏上了东去沟口村的路途。
  中午,我来到沟口村前,沟口村变了样,变没了我小时候记忆里的模样,不再是打土墙,两层土木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的藏式平顶房,而是一排排整齐的两层独院楼房,楼房两面出头,中间凹进,用时尚的钢材镶满了大块的玻璃。楼下一转是平房,有炊房、库房、客房,院中是花园。一色的红砖墙,敞亮的玻璃暖廊,统一的藏式大门。高杆路灯伴着水泥硬化了的村道,通向家家户户,宽敞整洁,村廓亮堂了,变美了!眼前的新鲜里却找不到一丝小时候熟悉的痕迹。
  过去,村前用打土墙围成的那块集体打碾场,是我和小伙伴们时常玩耍的地方。到秋收时节,男女老少全村出动,打碾场是最忙碌的,最热闹的,一车车马拉车,满载着收割的庄稼,在男人们粗野的吆喝声中,拉来了收获。有的忙着堆麦垛,有的摊开麦捆,晾晒着麦穗,有的男女各自搭档,分成几组,手中的连枷在空中一起一落,你来我往,相互穿梭。那些打连枷时人们的笑声,那娴熟的姿势,那眼花缭乱的动作,那噼里啪啦打在麦穗上的连枷声,仿佛都穿越了时空,刹那间来到我的眼前。
  可是,打碾场成了我的忆念,成了历史。它变成了像城里一样的广场,有篮球场,有健生器材,有村里人休闲的地方。我在村道口,正犹豫着英特家的位置时,身后走来一位手提兜的小姑娘,当我问她:“姑娘,英特家在哪?”她清澈明亮的眼睛,用好奇的眼神看我一眼,便羞涩地低下头,轻声说:“我是他的小女儿,跟我走。”
  英特家的位置,几乎没有变,只是红砖院墙扩大了,藏式大门显示气派。大门敞开着,小姑娘跨进门槛时,就大声喊:“爸爸,爸爸,客人来了!”随着喊声,英特几乎从右侧楼梯上跑下来,他身体微微发胖,黑黝黝的大脸庞,亮得发光,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出喜悦的神采,年轻力壮的活力从眼睛里透露出来。他握住我的手,客套一番,领我上楼房。
  用柏木精美装饰的藏式客房,宽敞亮堂。坐在藏式沙发上的大眼睛道加、尼格尔、才木代、齐格塔都认出我,好奇的叫着我的小名,说:“贵客,贵客到!”他们是我小时候的伙伴,自从我家搬到城里,一晃三十年,从未见过面。我们热情地握着手,相互介绍,落座。这时,我看到,他们每个人小时候的脸盘没有变,只是被岁月的风雨吹老了童脸,油黑光亮的脸膛儿,都透着高原红,有的发胖了,有的变瘦了,还有的填满了中年人脸上不该有的皱纹,但他们的笑脸,仍像童年,像高原的阳光一样灿烂。
  说话间,鲜奶茶、蕨麻米饭、手抓羊肉、酥油糌粑、藏包、灌肠、酸奶上满了本已堆满糖果、各种饮料、水果的藏式茶几。眼前这丰盛的臧餐,像过年一样,使我惊愕时,英特端起酒杯,微笑着对我说:“来,我为远到的客人敬三杯酒。我们今天能过上这样好的生活,多亏了道加,他的眼睛大,看得远,他像咱们村里的领头羊,头带的好,才有了大家的幸福!邀请你来,就是想让你看一看,见证一下,咱们村的变化......”没等英特把话说完,大眼睛道加接过话题,用一种不太好意思的声调,忙解释说:“你别听他瞎说,我一个小小的村支书,哪有那么大的能耐!这些年,咱们都是托共产党的福,政府的好政策!联村联户干部帮咱们奔小康,在村上搞退耕还草,危旧房改造,建设新牧村,给村里拉电引水,搭桥修路,精准扶贫,鼓励我们发展畜牧合作社,人畜分离,科学养畜,保护生态,我们算过账,近几年来,仅我们一个行政村的硬件项目,政府就投入了上千万元。村里的敬老院,幼儿园,卫生所,村广场,文化活动室,哪一样不是政府给的投资!”道加说着,脸红扑扑的,有点激动。
  “可不是吗?城里人有的,现在咱们村上各家里什么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的都有了。就连摩托车、三轮车都不是新鲜事了,有的买上了小汽车!”不善言语的尼格尔,这时,很得意地笑了笑,兴奋地告诉我说。
  俗话说,“牧民干活离不开牲畜,农民干活离不开土地。”在聊起今后的日子时,他们七嘴八舌,都说村里有了新打算,准备搞种植油菜花观光旅游基地,办牧家乐,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旅游......
  是的,沟口村变了,不仅是村貌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物质生活变了,而是他们追求幸福,追求文明,追求梦想的精神变了。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